天心相伴|预防为主 管治并重,多方合力破解心衰治疗难题

2023-12-19 好医生 好医生 发表于上海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其患病率、死亡率、再入院率高、医疗经费高,给社会及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3.3亿,其中高血压2.45亿,冠心病1139万,心力衰竭890万……

目前,心力衰竭的五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近,是临床尚未解决的问题。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其患病率、死亡率、再入院率高、医疗经费高,给社会及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为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和疾病管理能力,降低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好医生联合全国领域内权威专家发起『天心相伴』系列高端访谈活动。本期高端访谈特邀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副主任任景怡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徐东杰教授,围绕心衰防治及规范化诊疗、慢性心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患者综合管理等话题进行分享,更好地提高全民对心衰的认知和关注,促进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治疗。

任景怡:心衰自我管理是核心,可减少发病率及死亡率

“心衰又被称为心血管疾病领域最后的战场。”谈及心衰诊断,任景怡教授感慨万千。

任景怡教授表示,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共同通路。在临床中,心衰的诊断存在一些难点。一方面,因为病因复杂,各种心血管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心衰;另一方面,一些非心血管疾病,例如肾脏疾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也都有可能导致心衰。由于其病因复杂,在临床中,想要找到导致心衰的病因,确实需要花费较多精力。

除了病因复杂,心衰诊断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其症状不典型。心衰患者可以以各种症状来就诊,比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慌、双下肢水肿、乏力、失眠、呼吸不畅、难以入睡、食欲下降、腹胀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都是由心衰导致。因此,在临床诊断时,需要非常仔细精准地找到病因。

关于如何早期识别心衰的病因并诊断,任景怡教授认为,心衰的高危患者首先自身要提高认知,了解心衰的严重性,在出现早期症状时就能来就诊,而非等到心衰疾病严重时。

任景怡教授介绍称,目前心衰诊断中最常用的早期筛查手段:一是抽血化验,进行利钠肽的检测。临床利钠肽检测主要包含两个指标,BNP和NT-proBNP,均是反映心脏功能的生物标志物,同时也是心衰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首选生物标志物,能够早期发现心功能出现问题的患者;二是超声心动图,我们把它比作心脏科医生的第三只眼,超声心动图能够详细地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情况。

“对于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但还未进展到临床心衰的患者。如果我们能够早期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就能够为进一步早期治疗和预防心衰奠定良好的基础。”任景怡教授表示,“除了提到的常规检查和筛查手段之外,对于少见的、疑难的病因和病例,我们还要积极采取一些新兴的诊断措施,比如心脏核磁、基因筛查、心肌活检等,来尽一切努力寻找患者心衰的病因。”

患者被确诊心衰后,慢性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关于如何做好心衰患者慢性期管理,任景怡教授表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患者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都适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地保护心功能,让患者远离心衰,包括健康饮食,积极运动、规律作息等等。

其次,要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特别强调要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危险因素,让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不要让这些危险因素成为加速患者心功能恶化的原因。

第三,患者一定要遵医嘱,规律用药。目前心衰的药物治疗强调多机制、多靶点的联合用药,希望能够从各个方面、各个机制的获益来改善心功能。除此之外,药物的剂量要逐渐调整,才能达到目标的剂量,发挥更好的效果。在治疗方面,需要医患之间很好地配合。

第四,要预防感染。在心衰的整个发病过程中,感染是一个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它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衰,预防感染可以降低心衰发生和加重的几率。特别是季节交替时,肺部感染是诱发、加重心衰的原因。在流感高发的季节,心衰患者应注意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到人群密集或者是密闭的公共场所。外出时,还应注意佩戴口罩。一些高危人群,可能还需要接种流感疫苗,防止流感所引发的肺部感染加重心衰的恶化。

第五,要保持平和心态。情绪激动也是诱发心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心衰又是恶化、缓解相互交替,高频反复住院、再住院的这样一种疾病,病情容易迁延反复,所以患者非常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对于患者来说,应保持心情舒畅愉悦,建议患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种花、听音乐、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这些都有助于患者保持心态平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任景怡教授强调,良好的慢性期管理对于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数十年的医学发展,大多数的心衰都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很多患者经过积极治疗能够恢复正常生活。患者要有良好的信心,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这也是心衰管理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老年心衰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心衰自我管理也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和再住院的比例,缩小医疗成本,降低疾病的死亡率。

在我国心衰临床治疗实践中,中医药被广泛地应用,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心衰治疗的现代医疗模式,也是临床心衰治疗中客观存在且被普遍接受的医疗模式。

任景怡教授表示,《素问·调经论》中有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理论是心衰辩治的基础,气虚血瘀是心衰的核心病机和基本病症。中医强调既要活血化瘀,更要重视气机。在中医治疗中,也有很多有丰富临床经验或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比如芪参益气滴丸、升陷祛瘀汤等一些非常好的中医药。在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活动耐量及预后。

徐东杰:心衰治疗不可一蹴而就,需定期复查、调整药物、心功评估

心衰是一种严重疾病,早发现对治疗起着关键作用。那么,心衰有哪些预警信号?徐东杰教授表示,很多心衰患者的早期症状相对隐匿。左心衰竭患者刚开始会出现心慌、乏力、活动耐量降低等症状,时间久了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端坐呼吸,不能平卧等情况。右心衰竭患者,早期可能仅仅只有一些消化道症状,比如纳差、胃口不好,时间久了会出现下肢水肿、肝肾功能异常以及顽固性腹水,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源性猝死。

心衰各阶段需要采取怎样的治疗措施,徐东杰教授表示,临床通常将慢性心衰分为A、B、C、D四个阶段,按照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则分为一、二、三、四这几个级别。

图片

图源: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

“如果仅仅存在容易引起心衰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那我们就说它是到了A期。如果心脏结构出现了异常,比如已经有心梗或者心脏瓣膜出现问题,我们就称为B期。进入到临床,有症状的心衰就是C期。最后经过治疗,效果仍不满意,我们就进入到了终末期或者D期。每个时期的处理是不一样的,每个时期的危险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徐东杰教授表示,“A期、B期是心衰前期,这一阶段以预防为主,随着预防药物的应用,心衰可能就不一定会发生。到了临床心衰阶段,也就是C期,这时需要花费更多工夫、更多药物,甚至需要器械治疗来尽量维持心脏的功能,能够延长患者的寿命。到了终末期,只能采取人工心脏或心脏移植这样的手段。”

近年来,心衰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2021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将传统的“金三角”方案升级为“新四联”药物治疗方案,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徐东杰教授表示,合理规范使用心衰“新四联”药物对于延缓慢性心衰患者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作用,既能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医疗资源的支出。在中医方面,心衰治疗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像芪参益气滴丸等中成药也都陆续完成了三期临床试验,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西药与中成药投入到心衰领域,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整个社会以及患者家庭应对心衰投入更大关注。心衰不像冠心病、心律失常等,通过介入手术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心衰人口基数大,且五年生存率不佳,所以需要更多时间、精力以及资源投入到心衰领域。”徐东杰教授呼吁,“患者也应对心衰有明确认知,要长期与心衰共存,切莫一蹴而就,盲信偏方。在心衰治疗过程中,除了按照指南指导的规范用药外,新的医疗器械也在不断投入。心衰管理是心衰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降低死亡率与再住院率。”

心衰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定期进行药物调整、定期进行心脏功能评估是心衰治疗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每一位心脏科医生需要做的非常重要的工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75852, encodeId=b0ad21e58521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72c508846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心力衰竭#</a> <a href='/topic/show?id=23cd51e595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心血管健康#</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0884, encryptionId=072c5088466, topicName=心力衰竭), TopicDto(id=51759, encryptionId=23cd51e595a, topicName=心血管健康)],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Dec 19 15:03:15 CST 2023, time=2023-12-19,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心力衰竭不同症状和体征分别有哪些表现?

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量表点击立即查看,心血管医生不可错过!

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导管消融策略,这7类人群可能获益,从研究到指南推荐!

本文总结了关于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循证依据,并对临床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

Cardiovasc Diabetol:甘油三酯葡萄糖-体重指数与心力衰竭患者一年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在HF患者中,较低的TyG-BM指数与较高的360天死亡风险密切相关。该指标可用于对心衰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类,并预测其1年全因死亡率。

JAHA:成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住院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超过85%的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能活到成年晚期并发症很常见,心衰住院与卫生资源使用率较高的ACHD患者死亡率和发病率风险增加相关。

Circ Res 南京医科大学孔祥清团队揭示NAT10介导ac4C乙酰化修饰在心脏重构中的新机制

该研究首次在人心肌肥厚及小鼠心脏重构模型中揭示了NAT10介导的ac4C修饰图谱,阐明了NAT10介导CD47/ROCK2的ac4C修饰是心脏重构的新机制。

JAHA: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房颤患者心力衰竭风险降低相关

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日益流行,正在推动全球房颤的患病率高涨。服用他汀类药物与房颤患者发生HF的风险降低相关,并呈时间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