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笔记】ALCL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进展

2024-03-02 衡道病理 衡道病理 发表于上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32周年系列公开课”的课程中,鲁华东老师为大家带来了ALCL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进展的内容。摘要如下:

 一、概述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外周成熟T细胞淋巴瘤亚型。此种淋巴瘤由大的上皮样细胞组成,具有间变性的特征,即显著的异型性和多形性,这些大细胞强而弥漫性的表达CD30。

图片

WHO-HAEM5列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有四种亚型

  • ALK+ALCL

  • ALK-ALCL

  • BIA-ALCL(乳腺假体相关ALCL)

  • pCALCL(原发性皮肤ALCL)

 二、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

定义

ALK+ALCL是一种独特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瘤细胞通常较大、多形性、胞质丰富、细胞核常呈马蹄形,伴有ALK基因易位并表达ALK和CD30。

组织形态学

ALK+ALCL的组织学特征为淋巴结副皮质区和淋巴窦受累,也可呈弥漫性生长。肿瘤细胞形态学谱广,但所有病例均显示有数量不等的“特征性”细胞,表现为丰富的细胞质和带有多个核仁的大马蹄形核,核旁有一嗜酸性区。因为切面的原因,有时可见面包圈细胞(看似是核内包涵体,实则为核膜内陷所致)。ALK免疫组化的应用,一些非间变形态的小细胞病变、单形性病变、甚至一些罕见形态也被识别出来,肿瘤细胞形态学谱变得越来越广。

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中根据肿瘤细胞的细胞学特征、反应细胞的结构和混合形式描述了五种组织学模式,包括:

1、普通型(common pattern)

图片

2、淋巴组织细胞型(lymphohistiocytic pattern)

图片

3、小细胞型(small cell pattern)

图片

4、霍奇金样型(Hodgkin-ike pattern)

图片

5、复合型(composite pattern)

图片

图片

图片

免疫表型

根据定义,肿瘤细胞CD30和ALK阳性。CD30显示为细胞膜和高尔基区阳性,在大的肿瘤细胞表达强,小的肿瘤细胞表达弱甚至不表达。由于ALK蛋白在包括淋巴结在内的大多数成熟细胞或组织中不表达,其免疫组化检测具有特异性。ALK的表达模式与ALK基因易位的伙伴基因有关。

图片

图A:CD30;图B:NPM1-ALK;图C:PABPC1-ALK;图D:EEF1G-ALK

  • T细胞表型/“裸”表型(“null”phenotype),两者无其它不同,被认为是一个疾病。

(1)CD3在75%以上的病例中呈阴性;

(2)CD2、CD5和CD4最常表达(40~70%);

(3)2/3病例表达CD43,CD45、CD45RO表达不一;

(4)细胞毒性标记物,包括TIA-1、粒酶B和穿孔素常表达,而CD8通常阴性。

  • 大多数病例表达EMA

  • EBV-

鉴别诊断

1.ALK+LBCL:

免疫母/浆母细胞形态,单形性;

ALK+(胞浆颗粒状阳性),CD30-,EMA+;

CD20-、CD79-、PAX5-、CD138+、MUM-1+;

不表达T细胞标记,但可以表达CD4、CD43和穿孔素;

EBV-。

2.ALK+非造血组织肿瘤

横纹肌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神经肿瘤、ALK+组织细胞增生症。

分子遗传学进展

ALK+ALCL特征性的遗传学改变为ALK基因异位。

尽管ALK基因融合是ALK+ALCL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关键致癌事件,但也有学者描述了额外的遗传失衡。经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序列分析,58%的ALK+ALCL表现出染色体不平衡,包括4q13-q28、6q13-q22、11q14-q23和13q的丢失和7p11-pter和17.61号染色体的增加,35%的ALK+ALCL表现出17p13.3-p12和6q21的丢失,15%的病例表现出1q、7q32.3和7p22.3-p21.3的增加。这些额外的改变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后方面的意义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扩大ALK+ALCL样本量并运用下一代测序方法,以便更好地定义ALK+ALCL的基因组景观。这些研究的发现对于理解ALK+ALCL组织学和临床异质性的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

定义

ALK-ALCL是一种缺乏ALK蛋白表达的CD30+外周T细胞淋巴瘤,但在形态学上与ALK+ALCL不可区分。

组织形态学

淋巴结通常为弥漫性受累,由具有多形性细胞核的大肿瘤细胞勾成,包括典型的“Hallmark”细胞;偶尔可见RS样细胞。淋巴窦浸润时可能类似于转移癌。细胞形态谱与ALK+ALCL普通型相似,但不存在明显的形态变异(特别是小细胞变异)。某些特征可能提示为ALK-ALCL,包括免疫母细胞形态及星空现象,明显的核凹陷,导致更多的“马蹄形"或“面包圈”形核,这常是DUSP22基因易位病例的特征。偶尔出现硬化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需仔细观察以排除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可能。

图片

图片

免疫表型

除ALK阴性表达外,ALK-ALCL与ALK+ALCL免疫表型相似。肿瘤细胞膜和高尔基区呈CD30弥漫强阳性表达,CD30弥漫胞浆阳性表达也常见。与其他外周T细胞淋巴瘤相比,T细胞标记物的丢失更为频繁,还可表现为“裸细胞"表型。CD2、CD3表达比CD5表达更为常见。CD43、CD4常见表达,CD8罕见表达。许多病例还显示细胞毒性表型(TIA-1,粒酶B,穿孔素),EMA+,ALK-ALCL罕见表达PAX5,EBV-。伴DUSP22重排的病例不仅形态有一定提示,免疫组化表达上也有一定特点,与DUSP22基因重排相关的病例通常缺乏细胞毒性标记物,DUSP22基因重排相关的病例也通常显示LEF1强表达,LEF1表达可以作为这种分子改变的替代标记物。

图片

鉴别诊断

由于缺乏ALK表达,ALK-ALCL诊断不如ALK+ALCL诊断简单明了。

  • ALK+ALCL;

  • PTCL,NOS;

  • cHL;

  • DLBCL,单核细胞肉瘤/粒细胞肉瘤,组织细胞肉瘤;

  • 癌,胚胎性癌,黑色素瘤,上皮样肉瘤或其它横纹肌样肿瘤。

分子遗传学

尽管ALK-ALCL发病机制与ALK活化无关,但ALK-ALCL与ALK+ALCL有一个共同的STAT3介导的致癌机制,两种相互排斥的机制导致ALK-ALCL中STAT3的组成性激活(phosphorylated STAT;pSTAT3)。

有研究显示约24%的ALK-ALCL表达致癌截短的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4(ERBB4),ERBB4在ALK+ALCL和PTCL,NOS中未检测到,这些病例显示霍奇金样特征,ERBB4表达似乎是与DUSP22,、TP63、ROS1和TYK2重排互斥的,有潜力成为ALK-ALCL的一个独立的亚型。

 四、乳腺假体相关ALCL(BIA-ALCL)

临床及病理特征

BIA-ALCL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在接受乳房假体植入手术的妇女中比例为1/4000-30,000,在早期,它们通常沿包膜生长,而在晚期,它们通过纤维囊浸润形成肿块,大约20%至30%的病例会累及腋窝淋巴结。BIA-ALCL表现为一个惰性的临床过程,包膜浸润、肿块形成和淋巴结受累是不利的预后因素。肿瘤细胞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与ALK-ALCL没有区别,诊断主要结合临床乳房假体植入史。

图片

图片

鉴别诊断

主要与假体植入物相关的反应性炎症改变鉴别。

系统性ALK-ALCL累及乳腺、EBV+DLBCL、乳腺癌等。

分子遗传学

BIA-ALCL的分子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证据表明,乳房植入物引起的慢性炎症和长期免疫刺激可能导致该疾病。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包括对乳房假体的免疫反应、亚临床细菌感染和遗传易感性等。

与系统性ALK-ALCL和pC-ALCL不同,在BIA-ALCL中未检测到ALK、DUSP22和TP63等ALCL相关基因的重排,因此该亚型可被认为是三阴性ALCL。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关于BIA-ALCL细胞遗传学发现的报道。BIA-ALCL的潜在分子驱动因素包括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TP53和MYC的失调。与JAK/STAT相关的基因突变在BIA-ALCL最常见。

 五、总结

ALC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包括ALK+ALCL、ALK-ALCL、BIA-ALCL以及pc-ALCL,它们之间形态学相互重叠,但在遗传学、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有显著差异。组织学变异和多种表型异常是ALCL准确诊断的挑战,尤其是ALK-ALCL与PTCL,NOS、cHL的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ALCL的分子遗传学进展迅速,一方面提供了预后信息,另一方面也可能指导今后的分类和治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90566, encodeId=4da721905666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459316991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分子遗传学#</a> <a href='/topic/show?id=f19f9e2384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 <a href='/topic/show?id=efba111825f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ALCL#</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1825, encryptionId=efba111825fa, topicName=ALCL), TopicDto(id=31699, encryptionId=64593169911, topicName=分子遗传学), TopicDto(id=97238, encryptionId=f19f9e23841, topicName=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Mar 02 11:44:41 CST 2024, time=2024-03-0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Ann Hematol:胸腺MALT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和临床病理特征

导致NF-κB通路激活的分子畸变参与了胸腺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涉及NF-κ b通路的分子畸变在胸腺MALT淋巴瘤中很常见,CCND3突变提示PI3K通路失调可能也参与了胸腺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

张天宇小组证明结核菌对恶唑烷酮类药物抗性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张天宇课题组利用分子遗传学手段,证明了结核菌对恶唑烷酮类药物产生抗性的机理。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抗微生物制剂与化学治疗》。我国是结核病重灾区,耐药人数居世界首位。耐药结核菌需要多种药物(至少含有一种注射药物)治疗18~24个月,且治愈率不到一半。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利耐唑胺对多耐药(MDR),甚至对广泛耐药(XDR)结核病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科研人员通过一系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