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预防房颤如何选择?

2011-01-10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    对于预防心脏手术后心房颤动(AF)发生,现有指南推荐β受体阻滞剂为一线药物,当患者经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证时,才应使用胺碘酮治疗。尽管指南做出此种推荐,但一项在加拿大医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前仍有19%的医生将胺碘酮作为预防术后AF发生的一线药物。为此,芬兰学者12月 7日在《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 

  对于预防心脏手术后心房颤动(AF)发生,现有指南推荐β受体阻滞剂为一线药物,当患者经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证时,才应使用胺碘酮治疗。尽管指南做出此种推荐,但一项在加拿大医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前仍有19%的医生将胺碘酮作为预防术后AF发生的一线药物。为此,芬兰学者12月 7日在《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 2010, 153(11): 703]杂志发表研究,比较了美托洛尔和胺碘酮预防心脏手术后AF发生的有效性。

  该随机、前瞻性、等效性、开放标签、多中心研究连续纳入芬兰3个心脏中心的316例心脏手术患者,入选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心脏手术后24 h内未使用机械通气,也无AF发生。在心脏手术后15~21 h,随机给予患者美托洛尔(1~3 mg/h)或胺碘酮(15 mg/kg,每日最高剂量为1000 mg)静脉滴注48 h。结果显示,美托洛尔和胺碘酮治疗组分别有23.9%和24.8%的患者发生AF(P=0.85)。然而,该差异并未达到5个百分点的等效性界值。与胺碘酮相比,美托洛尔治疗校正后风险比为1.09[95%可信区间(CI)0.67~1.76]。尽管2组患者AF发生率相似,但因CI范围较宽,研究者未能得出2种药物等效结论。(韩莹莹)

  ■ 专家观点 

   心脏术后预防房颤必要合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赵强

  心脏术后AF发生率为20%~40%,是卒中、心衰等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并延长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医疗费用。因此心脏术后对AF进行预防性干预十分必要。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AF治疗指南和欧洲心胸外科学会(EACTS)心胸外科术后AF预防和治疗指南指出,预防AF 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索他洛尔、镁剂。几乎所有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都显示,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脏术后AF发生率,并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及相关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因此,现有指南强力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预防AF的一线药物。预防性应用胺碘酮有类似可信证据,但随机对照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数患者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其预防效果可能部分来自β受体阻滞剂。因此指南推荐,对于不能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心脏手术患者,可应用胺碘酮预防 AF,同时应在术中安置临时起搏导线,对胺碘酮引起的心动过缓给予保护。

  除β受体阻滞剂和索他洛尔的对照研究外,绝大多数研究是比较各药物与安慰剂的对照研究,少有β受体阻滞剂与胺碘酮的直接比较。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这项研究比较了美托洛尔与胺碘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然而,正如研究者所说,该研究的局限性还在于:①非双盲法;②入选对象仅为稳定患者,对AF高危患者的治疗无参考价值;③术前胺碘酮组患者停止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④胺碘酮给药时间、剂量、途径的不同均可影响疗效。

  总之,关于β受体阻滞剂与胺碘酮对于心脏术后AF预防是否具有同等作用,还需更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或荟萃分析进行验证。根据现有指南,对心脏术后AF进行预防性干预是必要合理的。

  心脏术后预防房颤应遵循指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春生

  AF是心外科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甚至升高患者死亡率。根据2006年EACTS心胸外科术后AF预防和治疗指南建议,β受体阻滞剂应为首选药物,治疗失败则建议应用胺碘酮。根据药理作用,对于普通情况下的AF,胺碘酮具有更确切的复律疗效,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维持心室率而非转复窦性心律。然而,在心脏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因患者交感兴奋性较高,因此抑制交感兴奋的β受体阻滞剂可能在这一特定时期对于预防交感兴奋引起的AF作用相对较好。

  这2种药物在心外科术后的价值都得到了一些荟萃分析的肯定,但2种药物孰优孰劣缺乏临床试验验证。在最近的《内科学年鉴》杂志上,哈洛宁(Halonen)等人的研究结果并未使胺碘酮和美托洛尔预防AF的效果分出高下。这项研究相对于临床实际情况而言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入选患者情况相对稳定,未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情较复杂、更易发生AF并引起不良后果的患者。其次,静脉注射胺碘酮虽然较口服起效快,但仍慢于静脉注射美托洛尔,虽然该研究中胺碘酮剂量明显高于临床常规剂量,但并未获得更好的预防疗效。因此,对于术前未应用胺碘酮达负荷剂量的患者,靠术后静脉维持胺碘酮预防AF可能难以在短期内观察到效果。我们还是建议遵循指南,对于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发生AF的患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只有当患者存在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气道痉挛、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等)时,再考虑换用其他药物。

  在心脏外科患者整体治疗中,药物治疗相当重要。国内外对药物的研究还远不够充分细致,还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预防。[3330201]

  在线QRISK终生风险评估模型 助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检出

  英国学者在预测10年心血管病风险的QRISK2模型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新的QRISK模型,用于评估终生心血管疾病风险。

  该模型利用目前吸烟情况、种族、收缩压、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体质指数、家族史(年龄<60岁的一级亲属中是否有罹患冠状动脉疾病者)、Townsend剥夺指数、经治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脏病、2型糖尿病和心房颤动来预测终生心血管疾病风险,并且可利用在线计算器进行评估。

  在120余万例无心血管疾病且未使用他汀的患者(30~84岁)中验证该模型的结果显示,第50、75、90和95个百分位数的终生心血管风险分别为31%、39%、50%和57%。在终生风险评估模型和10年风险评估模型中风险最高的10%患者中,2种模型均显示为高风险者仅占14.5%。终生风险评估模型鉴别出的高风险患者更多为年龄较低者、男性、少数民族患者以及家族史中有未成年罹患冠心病者。

  该研究提示,QRISK模型可鉴别出10年心血管风险评估QRISK2模型未鉴别出的终生风险较高的年轻患者。较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使患者获益,但开始进行药物治疗就具有一定风险,因此,还需要对此种评估干预方法的潜在成本效益和可接受度进行评估。研究12月9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辩论:早期导管消融可终止房颤进展?

MedSci:各种争论,恰是科研的起点。   正方观点 不要等到心房重构程度较重之后,再行导管消融治疗……   西班牙法雷(Farré)教授认为以下两个问题决定早期导管治疗是否可终止房颤进展。首先,房颤持续时间、心房重构程度及房颤复发风险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其次,导管消融成功是否可逆转心房重构?   2009年欧克斯(Oakes)等发表于《循环》杂志的一项研究或对上述第一个问题给出了肯定答

AVERROES:Apixaban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安全有效

 AVERROES是一项双盲、随机试验,共纳入5600名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平均年龄70岁,且这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均不适合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VKA)治疗。结果显示,与阿司匹林相比,艾吡沙班(apixaban)组卒中或系统性栓塞的发生率显著降低(1.7%对 4.0%,P=0.000004),严重出血及出血性卒中风险无显著差异,无出现肝毒性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的证据。   该结果提示,对于具有卒

ROCKET AF研究 房颤卒中预防,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疗效相当

  ROCKET AF研究纳入14264例非心脏瓣膜病导致房颤的患者,结果显示,在确定服药的患者中,与华法林治疗组相比,利伐沙班治疗组患者卒中和血栓形成发生率较低(若不考虑患者是否服药,此差异性亦存在,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主要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该结果提示,对于非瓣膜病导致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疗效相当,且不增加患者出血风险。   2006年 10月,美国FDA对华法林添加了

2010 ESC房颤治疗指南更新思考

  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独立制定了新版心房颤动(房颤)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并于2010年8月27日在线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ur Heart J)。该指南在2006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ESC房颤治疗指南》的基础上,对房颤的抗栓、导管消融及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   思考1 抗栓治疗:新评分系统更具价值?   危险评分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