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激活后绝杀?这一热门抗艾策略或许会损害大脑

2016-12-09 佚名 生物探索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入侵人体,主要通过攻击T淋巴细胞瓦解免疫系统,致使患者免疫功能减弱,增加感染各种疾病或者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进而威胁生命。欣慰的是,抗艾30年,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截止2015年底,有超过1500万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到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生物医学的发展、制药工艺的推进、政府社会的重视让艾滋病正朝着慢性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入侵人体,主要通过攻击T淋巴细胞瓦解免疫系统,致使患者免疫功能减弱,增加感染各种疾病或者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进而威胁生命。欣慰的是,抗艾30年,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截止2015年底,有超过1500万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到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生物医学的发展、制药工艺的推进、政府社会的重视让艾滋病正朝着慢性疾病的方向慢慢转变。

但是距离完全清除患者体内病毒、治愈艾滋病还有很长的距离,因为HIV过于狡猾。它们会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整合至CD4+T细胞形成病毒库,以休眠的状态长期存在于患者体内。

考虑到病毒库的存在,不少科学家提出“先激活后绝杀”的策略。但是,来自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团队近期却发文对这一方法提出担忧。他们在感染了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猕猴身上进行试验,发现“唤醒”潜伏的病毒库会损伤大脑。

“先激活后绝杀”

“先激活后绝杀”(shock and kill)的主体思路是:首先,利用药物激活潜伏在T细胞内的病毒使其暴露,随后通过增强免疫系统或者抗病毒药物消灭携带有病毒的宿主细胞。

围绕“先激活后绝杀”的项目多处于在研阶段,科学家们试图找到更安全有效的激活和绝杀药物。2016年10月,《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了一名44岁艾滋病患者接受了以“先激活后绝杀”为策略的RIVER试验,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可能已经被“治愈”了,因为研究人员在他的血液中检测不到HIV病毒。

但是研究成员强调,这一研究仍然处于初期。现在还很难确定患者体内的HIV病毒确实被清除干净了。这意味着,我们依然需要更多的数据和时间才能确定这一策略的可行性。

意料之外:损伤大脑?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和比较病理学教授Janice Clements带领团队在《AIDS》期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以感染了SIV的猕猴为研究模型,发现了意料之外的试验结果。他们表示,这一策略可能会损伤大脑。

他们注意到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DC),一种HIV感染者因为神经系统损伤而表现出认知功能障碍、运动能力减退和行为改变等症状的疾病。ADC是HIV感染最常见且最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助理教授Lucio Gama表示,如果HIV病毒库潜伏于大脑,那么该策略可能会引发副作用。

Clements和Gama及其团队以3只感染了SIV病毒的猪尾猴为研究模型,经过一年的抗病毒治疗后,研究人员对其中两只猴子注射一种能够唤醒潜伏病毒的药物ingenol-B。

Gama 解释说:“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明显的影响。所以我们又将ingenol-B与另一种 ‘唤醒’药物vorinostat(常作为抗癌药物,使得癌细胞更易被免疫系统攻击)联合使用。在这期间,猪尾猴继续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

经过10天的联合治疗后,其中一只猕猴依然健康,而另一只猴子大脑却出现了炎症,在其血液中检测到活跃的SIV病毒。随着猴子病情加重,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安乐死。研究发现,SIV存在于猴子大脑特定的区域——枕叶皮质区(负责视觉信息处理)。Clements表示:“如果被唤醒的HIV病毒库无法根除,将会损害大脑。”

Gama强调说,虽然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能不适用于HIV,可能对于艾滋病患者,脑炎发生快速且可以自行修复。但是,这一研究无疑提醒我们在探索治愈艾滋病良方的路途上要格外谨慎,警惕可能的副作用。

原始出处

Gama, Lucio; Abreu, Celina M.; Shirk, Erin N.; Price, Sarah L.; Li, Ming; Laird, Greg M.; Pate, Kelly A. Metcalf; Wietgrefe, Stephen W.; O’Connor, Shelby L.; Pianowski, Luiz; Haase, Ashley T.; Van Lint, Carine; Siliciano, Robert F.; The LRA-SIV Study Group; Clements, Janice E.Reactivation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reservoirs in the brain of virally suppressed macaques.AIDS.201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长得萌,能当饭吃吗?——能。

萌物们从外表上看通常都是一副弱不禁风、易受伤害的形象,但是 “可爱”这种特征可是很强大的。牛津大学的 Morten L. Kringelbach及合作者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可爱”(cuteness)的综述   萌物们从外表上看通常都是一副弱不禁风、易受伤害的形象,但是“可爱”这种特征可是很强大的。牛津大学的Morten L. Kringelbach及合作者最近发表

全身麻醉药对发育期大脑影响的研究进展

因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婴幼儿行全身麻醉。近年来全身麻醉药发育期神经毒性是临床麻醉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研究认为临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药包括异氟醚、氯胺酮以及丙泊酚等,单独或是联合用药可引起发育期动物脑区的神经元调亡。目前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全麻药物引起神经元损伤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大脑快速发育期的特点 人脑快速发育期主要发生在胚胎后3个

Nature子刊:颠覆原有理论,补上大脑如何调控食欲的关键拼图

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IDMC)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前所未知的神经环路,这种神经环路在促进饱腹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颠覆了目前关于大脑维持机体现有摄食行为状态的模型,为了解饥饿和饱腹调控提供了新的信息,也有助于研发针对肥胖流行病的解决办法。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公布在11月21日的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BIDMC内分泌学、糖尿病和代谢医学

PNAS:无法感受音乐之美?其实是脑区间的功能连接较弱

导语:新研究发现,音乐鉴赏能力与大脑中两个区域之间的连接情况有关。   西班牙/加拿大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无法感受音乐之美的人,其大脑中负责声音处理的区域和管理情绪的区域之间的联系较少。他们的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 PNAS 上。 科学家们知道:在任何文化背景中,都存在一些人无法被音乐打动。有些科学家认为,该现象是由于大脑中负责处理音乐信号的区域和负责产生反

Nature子刊:你也有一座和“卷福”类似的“记忆宫殿”

导语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根据一项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表明,不同人在回忆相同事件的过程中,大脑活动极其相似。这项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的或许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等记忆障碍疾病的早期征兆。在BBC电视剧《神探夏洛克》中,卷福的“思维殿堂”(mind palace)让他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几乎所有的记忆都被井井有条地安置于这个宫殿中。

Nature子刊:当我们心不在焉时,我们到底在想些啥?

导语:我们在觉醒的时候,大概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走神(Mind-wandering)。那么,当人们在神游时,脑子里到底在想些啥?近日,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神游的综述,提出了一个新框架来解释意识是如何流动的。你点开这篇文章,正准备耐心阅读。但抱歉的是,这些不够吸引人的文字让你在还没读几句话后就开始感到乏味。你一会想着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