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北京大学宋玉琴团队发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治疗新方法

2023-01-12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在3期POLARIX研究(NCT03274492)中,与利妥昔单抗加环磷酰胺、阿霉素和泼尼松(Pola-R-CHP)相比,在先前未经治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polatuzumab vedotin

在3期POLARIX研究(NCT03274492)中,与利妥昔单抗加环磷酰胺、阿霉素和泼尼松(Pola-R-CHP)相比,在先前未经治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polatuzumab vedotin联合利妥昔单抗加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HOP)具有相似的安全性,显著提高了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2023年1月10日,北京大学宋玉琴团队在Blood(IF=25)杂志在线发表题为“Polatuzumab vedotin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DLBCL: an Asia subpopulation analysis from the Phase 3 POLARIX trial”的研究论文,为了表征Pola‐R‐CHP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支持其在中国的监管申报,对POLARIX研究进行了亚洲亚人群分析。该亚人群包括在全球研究阶段从亚洲招募的患者,以及在全球研究完成后招募的中国扩展队列,以增加研究中来自中国的患者数量。这项报道了POLARIX亚洲亚人群分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研究发现表明,POLARIX在亚洲和全球人群中,POLARIX-R-CHP与R- CHOP的疗效和安全性一致。

图片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在中国、日本和韩国分别占所有病例的40.8%、36.0%和48.4%。
 
目前一线(1L)治疗DLBCL的标准治疗(standard‐of‐care, SoC)是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R)联合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and prednisone)虽然R‐CHOP是一种产生临床反应的有效疗法,但30-40%的患者随后复发或变得难以治疗。直到最近,提高R‐CHOP治疗DLBCL疗效的尝试还没有提供有意义的结果,R‐CHOP仍然是SoC。
 
Polatuzumab vedotin包括一种抗CD79b单克隆抗体,由蛋白酶可切割的连接子偶联到一种有效的微管抑制剂,单甲基auristatin E, CD79b, B细胞受体的亚基,在成熟的B细胞淋巴瘤中广泛表达,包括DLBCL。与CD79b结合的抗体迅速内化,使CD79b非常适合靶向传递细胞毒性药物。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联合使用,Polatuzumab vedotin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可控制的毒性。最近,polatuzumab vedotin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柔比星和泼尼松(Pola‐R‐CHP)在3期POLARIX研究(NCT03274492)中被用于1L DLBCL患者,与R‐CHOP相比,显示出更高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层危险比[hazard ratio,HR] 0.7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0.57-0.95);两种方案的安全性相似。
 
为了在中国注册POLARIX,该研究评估了亚洲亚人群PFS的一致性(定义为≥全球人群PFS风险降低的50%)。患者被1:1随机分为6个周期的Pola-R-CHP或R-CHOP加2个周期的利妥昔单抗。总共分析了281例患者:全球研究意向治疗(ITT)人群中160例来自亚洲,121例来自ITT中国扩展队列。其中141人被随机分配到Pola-R-CHP组,140人被随机分配到R-CHOP组。
 
截至数据截止日期(2021年6月28日;中位随访24.2个月),PFS符合全球人群的一致性定义,并且Pola-R-CHP优于R-CHOP(危险比0.64;95%置信区间[CI], 0.40-1.03)。Pola-R-CHP和R-CHOP的2年PFS分别为74.2% (95% CI, 65.7-82.7)和66.5% (95% CI, 57.3-75.6)。Pola-R-CHP和R-CHOP的安全性相当,包括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AEs;严重AEs (32.9% vs 32.4%), 与5级AEs发生率(1.4% vs 0.7%),导致研究治疗中断的AEs (5.0% vs 7.2%),以及任何级别的周围神经病变(44.3% vs 50.4%)
 
图片
(A)研究者‐评估的PFS, (B)研究者‐评估的EFS, (C) OS和D) DFS (ITT)的Kaplan-Meier图(图源自Blood 
 
综上所述,这项在亚洲人群的PFS分析结果(HR 0.64)符合POLARIX全球研究人群的主要发现的一致性标准次要疗效分析支持主要终点发现,显示Pola‐R‐CHP在EFS、治疗结束时CR率和DFS方面的益处。在分析时,OS数据尚不成熟,但Pola‐R‐CHP组的死亡人数少于R‐CHOP组。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201773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BMS获得欧盟委员会对CAR-T疗法Breyanzi的支持

CHMP 的积极意见是基于 I 期单臂 TRANSCEND NHL 001 试验的结果,以及中期 TRANSCEND WORLD 研究的额外数据。

J Clin Oncol: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依鲁替尼治疗新诊断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该研究是首个对新诊断的 DLBCL 化疗前予以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RLI 取得了高缓解率,RLI +化疗提供了持久的缓解。该研究为 DLBCL 开发生物驱动和非细胞毒性一线疗法提供了方向。

SOHO 2022:Loncastuximab Tesirine在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中表现出有前景的抗肿瘤活性

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通常在接受标准治疗后效果不佳。Loncastuximab tesirine(Loncastuximab tesirine-lpyl;Lonca

Clin Cancer Res:来那度胺联合R-GDP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R2-GDP方案在R/R型DLBCL患者(包括原发难治性患者)中是可行的,且治疗活性高

Cell Death and Disease: SMYD3和PKM2的同时表达可作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新的生物标志物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成人淋巴瘤,约占全世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三分之一。它在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遗传异常、化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异质性。

NEJM:采用Polatuzumab Vedotin治疗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将R-CHOP方案中的长春新碱换成Polatuzumab vedotin可进一步降低初治的中高风险的DLBCL患者的疾病进展、复发及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