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避孕药会增加抑郁风险吗?

2023-07-13 网络 网络 发表于上海

6月12日,《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研究显示,口服避孕药(OC)的使用与抑郁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在开始使用后的头两年。

6月12日,《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研究显示,口服避孕药(OC)的使用与抑郁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在开始使用后的头两年。然而,一些专家认为这项研究的方法可能存在缺陷。

研究人员对26万多名妇女从出生到更年期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跟踪调查,收集了她们使用联合避孕药(黄体酮和雌激素)的信息、初次抑郁症诊断的时间以及未被正式诊断出抑郁的症状发病时间。

在20岁之前或20岁时开始使用避孕药的女性抑郁症状发生率高出130%,而成年使用避孕药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增加了92%。但是,抑郁症的高发率在使用避孕药头两年后趋于下降,青少年除外。即使在分析了潜在的家族病史混杂因素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研究人员希望评估首次开始使用避孕药相关的抑郁症发病率以及使用避孕药相关抑郁症终生风险。

他们对英国生物库中的264557名女性参与者(年龄在37-71岁之间)进行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身体健康测量、生物样本、影像学和相关健康记录收集数据。大多数参与者主要使用的是左炔诺孕酮和炔雌醇。

他们评估了所有妇女在开始服用避孕药后2年内患抑郁症的风险,并按开始服用时的年龄进行分组:20岁以前和20岁及以上。研究人员还估算了终生抑郁风险。在这些参与者中,80.6%的人曾在某一阶段使用过避孕药。

研究结果发现,与从未使用过避孕药的人相比,使用避孕药的头两年与较高的抑郁症发病率有关(HR,1.79;95% CI,1.63 - 1.96)。尽管之后的风险变得不那么明显,但持续使用仍与终生抑郁风险增加有关(HR,1.05;95% CI,1.01 - 1.09)。

青少年和成年避孕药使用者在最初两年的抑郁发生率都较高,青少年的影响比成年人更明显(HR,1.95;95% CI,1.64 - 2.32;HR,1.74;95% CI,1.54 - 1.95)。

与从未使用过避孕药的人相比,曾经使用过避孕药的人一生中患抑郁症的风险较高(HR,1.05;95% CI,1.01 - 1.09)。

在曾经使用过避孕药与从未使用过避孕药的妇女中,开始使用避孕药与头两年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增加有关(HR,2.00;95% CI,1.91 - 2.10)。

与从未使用过避孕药的人相比,青春期开始使用避孕药的人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要高得多(HR,2.30;95% CI,2.11 - 2.51],成人开始使用避孕药的人也是如此(HR,1.92;95% CI,2.11 - 2.51)。

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妇女健康神经科学中心创始人兼主任、医学博士Natalie Rasgon在为Medscape医学新闻发表评论时说,这项研究 "研究得很好"、"写得很好",但存在 "方法问题"。

因为他们没有研究避孕药的适应症。避孕药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经前期情感障碍,这是 "育龄妇女的重要情绪障碍"。

研究人员也没有确定这些避孕药是连续使用的,还是间歇性使用的,也没有研究不同的配方和剂量。这项研究的观察性性质不足以推断出避孕药与抑郁症之间的因果关系。

参考资料: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9397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抑郁的诊断标准

抑郁的诊断标准

全科医生对1例抑郁状态患者的家庭治疗

患者左某,女,51岁,从事文书工作,主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乏力10d”于2021年2月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诊室就诊。

PN:抑郁在儿童抽动严重程度与功能障碍相关性中的调节作用

抑郁症在儿童和青少年抽动障碍严重程度和功能损害之间的联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PNAS:浙大学者分析14万人,你常吃的食品,增加抑郁和焦虑风险

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尤其是薯条,与更高的焦虑和抑郁风险密切相关,或使患焦虑症的风险增加12%,使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7%,而且年轻人更为明显。

JCN:社区心衰患者抑郁和焦虑的相关因素

心衰患者可能受益于旨在保持独立性、促进参与社会活动和疼痛管理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