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吴瑞奖获得者及其代表性论文介绍

2022-05-31 生物世界 生物世界

2022年度吴瑞奖学金获奖名单于2022年5月29日揭晓。

2022年度吴瑞奖学金获奖名单于2022年5月29日揭晓。段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恬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晨(军事科学院)、申辉(北京大学)、熊海清(北京大学)、董丽辉(清华大学)、曹智杰(北京大学)、张超逸(浙江大学)、谭加兴(浙江大学)、狄琳(北京大学)等10名优秀博士研究生获此殊荣。

从获奖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来看,Nature 系列4篇(2篇 Nature,1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 Nature Methods),Cell 系列5篇(3篇 Cell,1篇 Cancer Cell,1篇 Neuron),以及1篇 Cell Research

吴瑞奖学金设立于2008年,被誉为华人生命科学领域在读博士的最高奖项,于2009年首次颁发。吴瑞奖学金旨在鼓励生命科学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同时纪念吴瑞教授在培养中国新一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杰出人才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以下为2022年吴瑞奖获得者的代表性研究论文介绍。

1、段佳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图片

题目:Structures of full-length glycoprotein hormone receptor signalling complexes

期刊:Nature

作者及单位:段佳(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沛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程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毛春友(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为共同第一作者,徐华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轶(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岩(浙江大学)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首次解析了全长促黄体生成素/绒促性素受体(LHCGR)处于失活状态和多种激活状态下共四个结构。揭示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G)与 LHCGR 相互作用的细节模式,阐明了决定 LHCGR 和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对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G)、促黄体生成素(LH)以及促卵泡激素(FSH)选择性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并揭示了受体从失活状态到激活状态的结构变化,提出了激素配体激活受体的结构模式图,并进一步揭示了处于1期临床实验的小分子化合物 Org43553 与受体 LHCGR 相互作用细节模式,为临床开发替代激素治疗的小分子药物提供结构依据。

二、王恬怡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图片

题目:Human population history at the crossroads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since 11,000 years ago

期刊:Cell

作者及单位:王恬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伟(山东大学)、谢光茂(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李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范雪春(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为共同第一作者;付巧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吉学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Melinda A.Yang(美国里士满大学)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对东亚南部人群的古基因组开展研究,揭示了自1.1万年以来东亚与东南亚交汇处人群迁徙与互动的历史,填补了两地接壤区域人类古基因组的空白,更新了对两地人群交流历史的认识,还追溯了现今生活在广西地区侗傣语系和苗瑶语系人群的祖先。

三、刘晨

军事科学院

图片

题目:Delineating spatiotemporal and hierarch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fetal innate lymphoid cells

期刊:Cell Research

作者及单位:刘晨(军事科学院)、公彦栋(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张晗(陆军军医大学)、杨华(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为共同第一作者;刘兵(军事医学院)、胡洪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兰雨(暨南大学)、文爱清(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功能实验,绘制出早期人类胚胎造血、淋巴、非淋巴组织中固有淋巴细胞(ILC)的谱系发育全景。为人类早期 ILC 发育的基本规律和调节机制研究,以及 ILC、T、B 细胞体外再生策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数据库资源。

四、申辉

北京大学

图片

题目:Mouse totipotent stem cells captured and maintained through spliceosomal repression

期刊:Cell

作者及单位:申辉(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杨敏(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诗雨(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为共同第一作者,杜鹏(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通过抑制剪接体,实现了小鼠全能性干细胞的体外建立和培养,这种细胞在分子和功能上接近体内2细胞和4细胞时期胚胎,因此被命名为 Totipotent Blastomere-like Cells(TBLCs)。

五、熊海清

北京大学

图片

题目:Single-cell joint detection of chromatin occupancy and transcriptome enables higher-dimensional epigenomic reconstructions

期刊:Nature Methods

作者及单位:熊海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罗颖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王千昊(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为共同第一作者,何爱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型高通量和高质量的名为 CoTECH(combined assay of transcriptome and enriched chromatin binding)的单细胞双组学技术,这个方法能够同时在单个细胞中捕获蛋白质-染色质互作和基因表达信息,并重构单细胞多维表观景图。

六、董丽辉

清华大学

 

图片

题目:The loss of RNA N6-adenosine methyltransferase Mettl14 in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promotes CD8+ T cell dysfunction and tumor growth

期刊:Cancer Cell

作者及单位:董丽辉(清华大学)、陈传远(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亚伟(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为共同第一作者;韩大力(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徐萌(清华大学)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揭示了特定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亚群通过表观转录组层面调控 CD8+T 细胞功能的新机制:m6A 甲基化酶 METTL14 在 C1q+ 巨噬细胞中的丧失,导致巨噬细胞中 Ebi3 转录本上 m6A 修饰的降低和 EBI3 表达量的增加,进而诱导肿瘤浸润的 CD8+T 细胞的功能失调。

七、曹智杰

北京大学

 

图片

题目:Searching large-scale scRNA-seq databases via unbiased cell embedding with Cell BLAST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及单位:曹智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共同第一作者;高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检索和注释的新方法——Cell BLAST,以及具备高质量注释的单细胞转录组参考数据库 ACA,为有效利用现有数据进行细胞注释和跨数据集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资源。

 

八、张超逸

浙江大学

 

图片

 

题目:Dynamics of a disinhibitory prefrontal microcircuit in controlling social competition

期刊:Neuron

作者及单位:张超逸(浙江大学医学院)、朱鸿(浙江大学医学院)、倪哲(浙江大学医学院)为共同第一作者;胡海岚(浙江大学医学院)、朱鸿(浙江大学医学院)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进一步揭开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不同抑制性神经元和作为皮层信号主要输出的锥体神经元(PYR)之间的连接与调控关系,及其在小鼠社会竞争行为中的不同功能。该研究聚焦于占小鼠皮层抑制性神经元约80%的三大主要抑制性神经元,小清蛋白(PV)阳性、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及生长激素抑制素(SOM)阳性神经元,发现由 VIP-PV-PYR 组成的微环路通过抑制与去抑制的功能性连接,在社交情境下精细地协作调控 dmPFC 锥体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影响小鼠在面对社会竞争时的行为表现。

 

九、谭加兴

浙江大学

 

图片

题目:Structural Basis of Assembly and Torque Transmission of the Bacterial Flagellar Motor

期刊:Cell

作者及单位:谭加兴(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张兴(浙江大学医学院)、王小飞(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徐彩煌(浙江大学医学院)为共同第一作者;朱永群(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张兴(浙江大学医学院)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解析了来源于病原菌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天然状态下的鞭毛马达-接头装置复合物(Flagellar motor-hook complex)的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该结构共含有12种不同的蛋白,共计175个亚基,总分子量超过6.3 MDa。它首次向人们展示了鞭毛马达的不同组件包括联动杆(rod)、外膜环(L ring)、周质环(P ring)、内膜环(MS ring)、分泌装置(export apparatus)以及接头装置(hook)在内的高分辨率结构,首次系统地揭示了鞭毛马达的组装和扭矩传输机制。

 

十、狄琳

北京大学

 

图片

题目:A body map of somatic mutagenesis in morphologically normal human tissues

期刊:Nature

作者及单位:李若岩(北京大学,现工作于英国剑桥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狄琳(北京大学)、李杰(清华大学)、樊文艺(北京大学)为共同第一作者;吴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白凡(北京大学)、王建斌(清华大学)、林东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首次探索性地揭示了在相同种系背景及生活史下,人体跨器官正常组织中体细胞基因突变积累和变异克隆演化的基本规律,为理解癌症发生发展及细胞衰老等相关过程的机制奠定重要基础。

关于吴瑞奖

图片

吴瑞教授(1928—2008),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明了 DNA 测序的第一种方法, 晚年专注于水稻基因工程研究。吴瑞教授一生致力于促进亚洲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并于1982年在中国创建了生物学领域的首个国家公派留美 CUSBEA(即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项目。CUSBEA 项目历时8年,共选派了422名优秀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CUSBEA项目同时也推动了中美两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交流。

吴瑞纪念基金会(RWMF)设立 “吴瑞奖学金”,旨在激发亚洲最有前途的博士学生努力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未来领导者,传承吴瑞先生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支持年轻科学家的传统。

奖励:包含奖金(伍仟美金)、奖章、奖状及表彰。获奖人在其科学生涯中如有需向资深研究人员寻求咨询,吴瑞纪念基金会将帮助联系。本奖项可每年颁发约十人次(对以往获奖人缺少地区的入围者给予优先考虑)。

选拔标准:吴瑞奖学金每年会颁发给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卓越的研究生,以表彰其创新,独立思考和奉献精神。

选拔条件:候选人必须是在中国大陆、香港、中国台湾或新加坡的研究机构中攻读哲学博士学位(PhD)的研究生。在读博士研究生或者在提交申请书截止日期之前一年内完成博士学位答辩尚未取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均可申请。

提名:申请人应由本人导师提名。提名人须是高级研究人员,并且仍活跃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