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话之道”,我最服医生!

2018-01-19 李大伟 李大伟

医生说话,喜欢裹一层糖衣。倘若被查出恶毛病,医生会转弯抹角地劝慰亲属:“伊想吃啥就吃啥”,听到这句话,侬就走远了,但话说得甜蜜蜜。如果告诫你: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说明还有救。说甜的不能吃,说明侬有糖尿病了,但还想尽办法替你找甜食替代品。医生的话,好比街头瓜摊的“一爿纸板箱”广告:“伊丽莎白(兰州玉兰瓜),缺点太甜”!医生卖的是糖精片,犯的是“美丽的错误”。我吃开口饭,不幸被查出声带小结,有恶性

医生说话,喜欢裹一层糖衣。

倘若被查出恶毛病,医生会转弯抹角地劝慰亲属:“伊想吃啥就吃啥”,听到这句话,侬就走远了,但话说得甜蜜蜜。如果告诫你: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说明还有救。说甜的不能吃,说明侬有糖尿病了,但还想尽办法替你找甜食替代品。医生的话,好比街头瓜摊的“一爿纸板箱”广告:“伊丽莎白(兰州玉兰瓜),缺点太甜”!医生卖的是糖精片,犯的是“美丽的错误”。

我吃开口饭,不幸被查出声带小结,有恶性转变的可能,赶紧挂了杨浦区中心医院钱医生的专家门诊,他板下窥视镜,窥视良久,一句话两个字:禁声,我问:会好吗?他翻上窥视镜:小结好比老茧,不工作了,茧就消了。一听就明白。

眼科医生在面非专业媒体上谈白内障:“眼睛晶体中的蛋白质逐渐变性聚拢在一起,形成白色云雾状蛋白块,这就是白内障,就好比透明的蛋清,高温加热后变成蛋白,这就叫白内障”,蛋清变蛋白,连小“巨”都听得懂,这就叫“老句”(内行)。

我看过40年代的一篇医学报道,导语清澈见底:“子宫癌不是纵欲的结果,而是生锈的原因,昨天一位十四岁的女孩查出子宫癌”。在此之前,子宫癌多见于新女性与“性”女性,所以有“纵欲”一说,相当于老师易患声带小结,现在发现于“十四岁女孩”身上,引用“生锈”一词。

即便医学教材,也喜用俗字俗语家常话:“栗粒、米粒、赤豆、豌豆、蚕豆、鸡蛋、鹅蛋、鸽蛋......般大小”,一看就知道瘤子的现状,比x光片形象更直观。形容硬度的字眼:“脑髓、橡皮、木板、软骨、铁......般硬”。形容形状:“丘状、花坛状、火山口状、角状、钉状、鱼鳞状、皮革装”。高深艰涩的专业知识,因深入浅出而通俗易懂,医生的目的就是让外行看懂。但是到了业务会议上,就是术语连篇,这叫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

医生工作在民间,不是底层,也是基层,天天与老百姓打交道,上海新近俚语:混在人堆里!年长日久,耳闻目染,不能不俗,因为他说给病人听,说给不懂医学原理的大众听。

民国时代有两个大文豪都是医科出身:鲁迅、郭沫若,世界短篇小说三杰之一的契科夫也是医科出身。诗歌要雅,小说须俗。俗,是基础。

因入世而通俗,我喜欢看医生写的忆旧文章,笔下涉世不避俗。民国时代名中医——陈存仁,写了系列忆旧文章:《抗战时代生活史》、《银元时代生活史》,看看书名就知道多么的世俗。《银元时代生活史》里都是以生活场景为背景的叙述。我自以为:历史生活在经济地盘上,没有经济背景的历史,就是脱水的鱼,死白鱼一条!学者写的历史,往往只有政治、文化、制度,里面的人物也是高蹈出世、不食人间烟火,经济细节与背景几乎是零,所以得出的结论,给人的感觉:雾像雨又像风,永远一头雾水。论文里的人物,仿佛石头里蹦出来的,是石膏蜡像:可敬不可亲。读了陈存仁的《银元时代生活史》,知道了当时的银元与银两的比例,银元与铜元的比价,从而可以确认当年社会各界的收入差异与购买力,再看同时代的上海史,很多社会现象恍然大悟、迎刃而解,从中读到:比经济史专着更生动活泼的生活场面,就像一幅幅连环风俗画。

叶曙也是台湾病理学一代名医,坐镇台湾大学医学院病理科主任23年,写的《闲话台大四十年》,不厌其烦地写了当时教授们的薪金、津贴、甚至他厌恶的、有碍专业研究的红包,也写了不得免俗的社会背景,因为薪金低廉,所以取不伤廉。再看看今天,历史惊人的相似!简直是轮回。他写出了因果关系,这就是人话。

忽然想起时下的文艺评论,名词怪异,文字深奥,连我这个中文系毕业的文学爱好者兼码字爱好者也看不懂,不仅鬼话连篇,可笑的是连鬼都听不懂,只有“天晓得”!

学者写的是知识,医生写的是常识,常识可以指导生活。知识只是假设,可以指导论文,未必能指导生活。所以看医生的文字,不会成为书呆子。

医生笔下有烟火味,无头巾味;有市井气,无烟霞气,可以祛呆气、酸胖气,一贴“祛痰灵”。

游笔到此,又想起了王明之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猴子也能像人一样说话?他们只是缺乏思维

“你愿意嫁给我吗?”可能是人们向另一半说出的最浪漫的话——但这句话要是从一只猴子口中说出可能就没那么浪漫了。图片来源:每日邮报  通过区分从类似猕猴的声音盒子中发出的单词语调,科学家们正努力重建灵长类动物的分类。  研究结果表明,猴子有能助其演讲的生物硬件,但缺乏智慧.尽管我们和灵长类动物的DNA相似度高达96%,但我们仍然是唯一能够独立掌握演讲的。  带着一连串训练黑猩猩和其他聪明猿类说话尝试的

科学家搞清猴子为何不会说话

一只名叫亚力克斯的鹦鹉能够说100多个词汇。而一头名叫柯希克的大象能够像人们用手指吹口哨那样用鼻尖“说”一些韩语。可是与人类关系最近的灵长类表亲却只能够呜啊、呜啊地咕哝,这真的很让人感到费解。几十年来,猴子和类人猿的声带解剖学特征被认为是它们无法重现人类语音的原因,然而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猕猴——乃至其他灵长类动物——不能说话的原因可能在于它们的大脑,而不是声带。这项发现可能为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提供

PNAS:新父母们往这看!到底该如何科学地教孩子学说话

最近来自MIT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特殊实验,他们记录了一名婴儿在学说话过程中说出的每一个词语和每一句话,然后利用记录下的视频进行分析,科学家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了我们人类究竟如何学习说话。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NAS上。   说话是孩子需要学习的最重要技能之一,因此科学家以及新父母们都对孩子学习说话的过程感到非常好奇,但是要了解其中真正的机制就变得非常困难

Nature:为何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如果你认为自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那就错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人们常常误认为他们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但实际却不是。 主导语言的主要模式是预先模式,也就是说说话人有意识的,首先考虑自己要说什么,然后再说出来,但是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我们说话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有计划的,我们常常是通过听到什么,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因此,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认知科学家 Andreas Lind 和他的同事希望能了解,如果当某个人

医生:千万别输在说话上

90%以上的医患纠纷是由于沟通不当造成的,让医护人员“会说话”,不说或者少说那些不该说的话,可有效地化解许多医患纠纷。这是中国医师协会2008年的一项统计结果。尽管去年7月1日起,我国《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但是,“要说”与“会说”却是两码事,前者是硬邦邦的法律规定,后者是和风化雨的人文关怀。《柳叶刀》最近的一篇社论发出警告,“中国的医生正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