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测序的方法和应用

2014-04-06 MedSci MedSci原创

单细胞测序的应用过去二十几年里,随着基因测序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基因组计划、癌症基因组计划、Meta-Hit计划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相继开展,基因组研究日渐被 推向高潮。然而,迄今为止使用的测序材料无一例外都是数百万甚至更多细胞的混合DNA样本。这种方法能够得到全基因组序列信息,但是对其进行研究得到的结 果只是一群细胞中信号的平均值,或者只代表其中占优势数量的细胞信息,单个细胞独有的特性

单细胞测序的应用

过去二十几年里,随着基因测序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基因组计划、癌症基因组计划、Meta-Hit计划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相继开展,基因组研究日渐被 推向高潮。然而,迄今为止使用的测序材料无一例外都是数百万甚至更多细胞的混合DNA样本。这种方法能够得到全基因组序列信息,但是对其进行研究得到的结 果只是一群细胞中信号的平均值,或者只代表其中占优势数量的细胞信息,单个细胞独有的特性被忽视。例如,科学家想找出哪种突变存在于哪种细胞中几乎是不可 能的,只存在于少数细胞(如早期癌细胞)中的突变也基本上被掩藏。另一方面,有些样品稀少无法在实验室培养,样品量不足以进行全基因组分析,例如肿瘤循环 细胞、组织微阵列、早期发育的胚胎细胞等。这些都是全基因组测序遇到的难题。

作为“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基因组进行测序”的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难题。与传统的全基因组测序相比,单细胞测序不仅测量基因表达水平更加精确,而且还能检测到微量的基因表达子或罕见非编码RNA,其优势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

2011年,《自然方法》杂志( Nature Methods )将单细胞测序列为年度值得期待的技术之一,2013年,《科学》杂志(Science)将单细胞测序列为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六大领域榜首。与此同时,测序巨头相继推出新一代测序仪,为单细胞测序提供利器,越来越多与单细胞测序有关的研究也发表在顶级期刊上,这些都表明,单细胞测序已逐渐成为科研热点,有望成为2013年最值得关注的测序技术。

单细胞测序基本路线

近年来,流式细胞分选和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的出现让单细胞的捕获成为可能。单细胞测序技术正逐渐从实验研究方法成为指导临床的有利工具,为基础研究向临 床转化搭建了桥梁。单细胞测序主要涉及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两方面,分别针对单个细胞的DNA和RNA进行序列分析和比较,进而揭示基因组和转录 组的变化。

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

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是在单细胞水平对全基因组进行扩增与测序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将分离的单个细胞的微量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获得高覆盖率的完整的基因组之后通过外显子捕获进而高通量测序用于揭示细胞群体差异和细胞进化关系。

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热循环以PCR为基础的扩增技术,如简并寡核苷酸引物PCR (DOP-PCR)、连接反应介导的PCR (LM-PCR)、扩增前引物延伸反应 (PEP)等;一是基于等温反应不以PCR为基础的扩增技术,如多重置换扩增 (MDA) 和基于引物酶的全基因组扩增 (pWGA)。

在这两种类型中,PCR扩增比较经典,但是,对不同的序列来说,PCR扩增的效率存在相当大的偏差,易产生扩增偏倚问题: 如富含CG的DNA序列和相应基因座位的非随机丢失,等位基因的非随机丢失,以及与DNA片段大小相关的偏差(倾向于扩增更多短片段),尤其是在应用于单 细胞时,大量短片段导致片段间序列丢失,从而使其应用受限。

MDA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单细胞基因组扩增技术,它能对全基因组进行高保真的均匀扩增,扩增出10~100kb大小的片段,能提供大量均一完整的全基因组 序列。但是MDA也有一些缺点,特别是显著的非特异扩增,往往空白对照样品也总是“无中生有”地产生大量的DNA,另外就是仍然存在序列偏差。尽管各种改 进的策略正在逐步减少这些缺陷,高覆盖率、高保真性及高特异性的扩增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对测序得到 的大量数据结果的专业分析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正在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单细胞转录组分析主要用于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挖掘基因调节网络,尤其适用于存在高度异质性的干细胞及胚胎发育早期的细胞群体。与活细胞成像系统相结合,单细 胞转录组分析更有助于深入理解细胞分化、细胞重编程及转分化等过程及相关的基因调节网络。将此技术应用于临床,理论上可以在生理 或病理情况下连续追踪基因表达的动力学变化,从而监测疾病的进展。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的另一应用领域是发现亚细胞成分的基因表达谱,例如对在神经元的轴突或 树突部分特异表达的基因的转录组的分析,这些基因往往对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鉴于目前的技术手段,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仍然存在覆盖率低的 弊端,导致除mRNA以 外的长非编码RNAs难以检测,并且不能区分正义链与反义链。最近发展的单分子测序技术无需逆转录和扩增步骤而直接对单个细胞的全长mRNAs进 行测序,从而准确地检测基因不同的剪切亚型的表达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局限性会被逐步优化和改进。

单细胞测序技术实例

多重退火和成环循环扩增技术(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 MALBAC)

主要研发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Sunney Xie)教授

技术看点:降低PCR扩增偏倚,使得单细胞中93%的基因组能够被测序。这种方法使得检测单细胞中较小的DNA序列变异变得更容易,因此能够发现个别细胞之间的遗传差异。这样的差异可以帮助解释癌症恶化的机制,生殖细胞形成机制,甚至是个别神经元的差异机制。

技术简介:

PCR扩增具有偏好型而且基因组具有大量的冗余,造成了基因组测序准确性不高。

谢晓亮研发的MALBAC技术能从一个细胞的基因组中,分离出来自单细胞的DNA,然后添加称作引物的短DNA分子。这些引物可与DNA的随意部分互补,从而使得它们能够附着到DNA链上,充当DNA复制起点。

这些引物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包含8个核苷酸的粘性部分变化多样,可与DNA结合,再加上一个包含27个核苷酸的共同序列。这一共同序列可防止DNA太 多次拷贝,大大地降低了扩增偏倚。通过将自身掺入到新拷贝链,从而自身成环,防止了过度拷贝。利用这种方法,进行与加入的引物的DNA复制时,可以完成高 达93%的基因组测序。

技术论文:Genome-Wide Detection of Single-Nucleotide and Copy-Number Variations of a Single Human Cell

基于芯片实验室技术的单细胞测序

主要研发人:斯坦福大学Stephen Quake

技术看点:基于lab on a chip开发

技术简介:

本技术设计了一种路线,用液体载运细胞通过一连串显微管道和微阀门,当细胞挨个进入各自的小空位时,它们的DNA就会被提取出来,经过复制用于进一步分析。

此外,本技术不仅能分离细胞,还能用化学试剂将细胞混合起来,通过检测反应过程中的荧光发射获得它们的基因编码。所有这些都能在芯片上完成,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成本效益高。

Stephen Quake已利用此技术完成了第一例人类单细胞测序,现在他正利用这项技术研究精子细胞中的重组并分析突变率。

技术论文:Genome-wide Single-Cell Analysis of Recombination Activity and De Novo Mutation Rates in Human Sperm


单细胞测序的应用

应用:
  • 体外受精的胚胎测序。在把胚胎植回母体之前,先取一个细胞进行测序,确认基因正常后再植回,以保证胚胎是正常的
  • CTC细胞(循环肿瘤细胞)测序。癌症的血液检测,通过对血液中的肿瘤细胞进行测序,找到突变位点,针对性能进行靶向药物治疗
  • 肿瘤亚细胞群测序。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不断发生新的突变,型成许多亚细胞群,单细胞测序可以对这些亚细胞群进行分别的测序,并找到对应的治疗方案
  • 免疫细胞测序。免疫细胞在对抗原发生识别后,免疫细胞的基因组发生重排,并产生对抗原特异的抗体。对免疫细胞的测序,可以找出特异的基因结构
实现方法:
  • 单细胞全基因组DNA测序
  • MALBAC方法,是谢晓亮教授发明的测序方法
  • MDA方法
  • 详见子文章《MALBAC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
单细胞表达谱RNA测序
  • Clontech公司的SMART方法
  • EpiCentre公司的TargetAmp方法
  • 详见子文章《单细胞RNA测序--TargetAmp法、SMART法》
单细胞操作
  • Fluidigm C1单细胞操作
  • 毛细管显微操作单细胞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9254, encodeId=6bfc925415, content=太浅显了 需要有一点实质性的分析或者介绍~,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7d79101967, createdName=DDM, createdTime=Sun May 04 10:12:00 CST 2014, time=2014-05-04,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4-05-04 DDM

    太浅显了 需要有一点实质性的分析或者介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