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神经损伤的诊疗!从解剖到手法处理

2024-05-18 疼痛康复研究 疼痛康复研究 发表于上海

腋神经是肩部最常受伤的神经,因为其从肩关节后方内侧的四边孔穿出,容易卡压受损。

周围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差异很大,从轻度酸痛到严重的肌肉无力不等。但当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肩部无力和感觉丧失时,必须考虑到腋神经损伤。

腋神经是肩部最常受伤的神经,因为其从肩关节后方内侧的四边孔穿出,容易卡压受损。

图片

腋神经和肱骨外髁颈紧邻,肩关节骨折脱位,特别是肱骨上端骨折可造成腋神经损伤。机器伤、刀伤、枪弹伤、腋杖压迫等亦可引起腋神经损伤。

由于三角肌是与三角肌区域的皮肤一起供血的肌肉,腋神经损伤会导致该区域的三角肌麻痹和麻木。

一、腋神经的解剖

1.来源

由第 5 和第 6 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

图片

2.走行

从臂丛后束发出,旋肱后动脉从腋动脉分出后向内下方走行至腋神经。

此血管神经束于肩胛下肌上方向肱骨外科颈走行,随后穿过四边孔(上界:小圆肌;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外界:肱骨颈;内界:肱三头肌长头)。

腋神经在四边孔内也相对固定,易于在臂丛神经或肩部受到顿挫伤或牵拉伤时受损。当腋神经穿出四边孔后,即分为前支和后支。

  • 前支折返走向前上至三角肌深面并支配其运动;

  • 后支在出四边孔后发出分支支配小圆肌,随后在三角肌肱骨附着点后方穿过臂筋膜远端走行至皮肤。 

图片

腋神经支配上臂外侧皮肤感觉的部分称为臂外侧上皮神经。腋神经同时也含有肩部感觉神经纤维。

3.功能

小圆肌与冈下肌共同完成上臂外旋,同时也在上肢伸直位内收过程中协助大圆肌发挥作用。 

三角肌是上肢的主要外展肌肉,尤其是当上肢与躯干的夹角在 30°~90°时。在肩关节最初 30°外展时,冈上肌起主要作用。在超过 90°以后,则是斜方肌(向上抬举肩胛带)起主要作用。

图片

4.查体

嘱患者外展上肢对抗阻力时进行三角肌查体。

三角肌分为 3 个独立的头: 前方头、外侧头、后方头。

嘱患者将上肢略偏向身体前侧并向外抬举,可检查三角肌前方头和外侧头,随后向后上方伸展患肢对抗阻力,此时可以观察并触及三角肌后方头收缩。

图片

5.易卡压部位

  • 斜角肌间隙

  • 四边孔

  • 三角肌后缘中点

图片

图片

三角肌后缘中点定位

二、腋神经损伤的原因

  • 神经在肩关节后方和下方走行中受压,发生于大约40%的创伤性肩关节脱位病例。

  • 炎症性神经炎是臂丛神经炎组成部分。

  • 由于手术外伤或其他长时间镇静、无反应状态而保持体位所导致的神经受压。

  • 神经在腋窝通过四边孔时出现卡压。

  • 一般情况下在临床上会有肩部损伤的外伤史。

图片

三、临床表现

腋神经损伤后主要表现为三角肌瘫痪,肩关节外展幅度变小或不能外展,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倘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隆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肩”畸形。

图片

三角肌麻痹

腋神经损伤可引发三角肌麻痹出现,导致患者的肩关节产生萎缩、方肩以及畸形等表现;

重症患者的肩关节明显下垂,甚至会产生半脱位或是肩关节外展功能丧失等情况。

如不能及早就医,则肩关节外侧的三角皮肤感觉形成障碍,此时进行肌电图检查时可以明确腋神经损伤。

图片

肩关节脱位

随着腋神经损伤患者的病情不断发展,还会引发肩关节脱位或是骨折牵拉损伤等不适的表现,其起因与刀伤或是枪弹伤等因素有关。

三角肌肌肉萎缩

如腋神经损伤患者的发病时间较长,则三角肌肌肉会产生萎缩,肩部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坍陷,甚至会失去圆隆的外观。

可见该病非同小可,发病后不能延误就医时间。

图片

四、临床检查

三角肌肌力检查

医生站在患者身后并举起患者的手臂。

要求患者在没有医生帮助的情况下保持这个姿势。如果患者无法自行保持该姿势并且出现角度下降,则表明三角肌无力。

小圆肌肌力检查

该测试可检测小圆肌无力。对于此测试,将肩部置于 90° 外展和 90° 外旋。如果患者无法保持外旋,手臂陷入内旋,则测试结果为阳性。

图片

图片

臂章试验

五、治疗

对于牵拉伤、撞击伤或骨折脱位造成挫伤、挤压伤,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3个月,如无恢复应行手术探查。

手法治疗

1.四边孔松解

治疗师找到肱骨外科颈、小圆肌、大圆肌位置,此时患者有酸胀或麻痛感,沿着肌肉走向滑动拇指进行松解。

图片

2.小圆肌松解

治疗师找到小圆肌的起始点,拇指向深部按压,沿着肌肉滑动,直至肱骨后方的肌肉附着点。

图片

3.大圆肌松解

将治疗手的拇指抵在靠近肩胛下角的外侧缘,拇指沿肌肉走向滑动至腋窝。

图片

4.斜角肌松解

治疗师将拇指放在中斜角肌上的附着点,向深处按压组织,沿着肌肉滑动拇指到下方的附着处,在前、后斜角肌上重复此过程。

图片

5.胸小肌松解

找到胸小肌位置,治疗手向上平移松解,在每个水平位置,向外滑动指尖以接触肌肉的所有分支。随着指尖移动到腋窝,逐渐转动手指,使指尖上方指向腋窝,最后触到肌肉在肩岬骨喙突上的附着点。

图片

手术治疗

对于开放性断裂伤应修复神经,比如腋神经修复术。

图片

腋神经显露

肩关节功能重建。

腋神经损伤修复后功能恢复不良或缺乏修复条件,均可出现肩外展功能障碍,对此应行肩外展功能重建。

一般可选用斜方肌、胸大肌、背阔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如合并肩关节病变或肩关节周围肌肉严重麻痹也可选用肩关节融合术。

图片

Bateman法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05430, encodeId=d1e222054307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b118194e7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肩关节#</a> <a href='/topic/show?id=6791114609b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腋神经损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1947, encryptionId=3b118194e7a, topicName=肩关节), TopicDto(id=114609, encryptionId=6791114609bb, topicName=腋神经损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May 18 21:53:41 CST 2024, time=2024-05-1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影像解剖 | 肩关节六大滑囊解剖

滑囊是关节囊外的囊性结构,可与关节囊相通,其作用是减少肌腱、骨和皮肤之间的摩擦。一些慢性磨损、损伤或急性滑膜炎可导致滑膜积液。

肩关节外侧疼痛:肩峰下滑囊炎

肩膀疼痛的感觉一点也不好,导致肩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骑车运动时摔到肩膀、做投掷动作、手提重物、长时间做高举手臂的工作或是流水线生产等重复动作,都会引起肩峰下滑囊炎,这是一种常见病。

肩关节的“双曲奇饼征”

在冠状位MRI关节腔造影,上盂唇出现两条高信号线,被3条低信号线包夹,形似双曲奇饼,即所谓双曲奇饼征。

肩袖损伤的 8 个知识点,你需要掌握

研究显示,肩袖损伤占肩关节疼痛疾病的70%~80%,而肩周炎在肩周疼痛中的发生率不到20%。因此,了解肩袖损伤对治疗肩痛很重要。

肩关节内收肌群的拉伸

肩关节内收动作的肌肉包括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和小圆肌,其中大圆肌和小圆肌是从肩胛骨连结到肱骨的肌肉,所以当这两条肌肉缩短变紧的时候,会影响到肩肱骨节襻,使肩关节产生问题的几率大增。

影像诊断 | 一文讲清肩关节周围六大滑囊!(最全面、建议收藏)

滑囊是关节囊外的囊性结构,可与关节囊相通,其作用是减少肌腱、骨和皮肤之间的摩擦。一些慢性磨损、损伤或急性滑膜炎可导致滑膜积液。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在磁共振肩部成像中的应用

与非DL-MRI相比,肩部DL-MRI可以大大减少扫描时间,同时提高PDWI和T2WI的成像质量。 

European Radiology:深度学习重建方法在肩MRI中的应用

在普通人群中,急性和慢性肩痛往往源于肩袖病变和其他软组织结构的病变。核磁共振成像具有高对比度和分辨率是,目前肩痛成像的首选方式。

冈上肌肌腱炎的症状、检查及治疗

冈上肌腱炎是最常见的肩部问题,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候出现症状。冈上肌症状可能会在受伤后突然出现,或者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逐渐断断续续地积累出现症状。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目标包括减少肩峰下间隙的炎症,调节和加强对肩袖和肩胛胸肌的控制,提高对肩胛胸关节运动和姿势的动觉意识,并恢复肩部的自然活动范围和关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