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士团队为胰腺肿瘤规范化治疗提供新证据

2023-05-22 协和医生说 协和医生说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的支持,由基本外科和病理科合作完成。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士团队在《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IF:13.787)上发表论著,回顾性比较了45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或局部切除手术后的预后情况,并通过横断面调查展现了SPN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这是国际上最大宗、单中心、外科诊治的SPN队列,有力提升了全世界对这种疾病的认知水平,并为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证据。本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的支持,由基本外科和病理科合作完成。

SPN是一种恶性度较低的胰腺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占所有胰腺肿瘤的1%~3%。1959年,Frantz首先报道了SPN。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其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近年来,由于多种腹部影像学检查方式的普及,其发病(现)率呈明显升高的趋势。目前外科临床针对SPN有两种疗法:一是根治性胰腺切除加胰周淋巴结清扫,二是局部切除术(最大程度保留胰腺功能)。关于这两种疗法的适应症和优劣性,学界尚有较大争议。此外,绝大多数SPN患者较年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但国内外鲜见SPN患者术后长期生存质量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回顾了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年间收治的454例SPN患者诊疗数据。其中女性患者占81.5%,平均年龄31岁,15.9%的患者未成年,36.6%患者未婚。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6个月,394例患者规律随访。454例患者的石蜡病理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率仅为2.0%。394例患者长期随访发现,SPN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为4.1%(仅16例,其中9例为局部切除,7例为根治性切除),中位复发时间为72个月。复发转移患者也可以长期带瘤生存或者再次手术,远期效果较好。随访患者中,最长存活时间已达213个月,只有1例患者术后17年因卵巢癌去世。

▲患者筛选及随访图

上述数据提示,SPN术后预后好,局部切除术可达到根治性手术的相似肿瘤学效果,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均无明显差异。保留胰腺功能的局部切除术应成为SPN的首选术式,绝大多数患者无需清扫淋巴结。但SPN的诊疗具有较高的个体化特征,保留胰腺功能的手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手术风险,建议在具有丰富经验的大型胰腺中心进行。

电话横断面调查显示,近8成患者的职业晋升、社交活动、婚姻家庭生活没有受到疾病的显著影响,约2成患者术后3~6年内的生活质量明显变差,存在创伤应激期,但随后生活质量也会逐渐好转。较长的存活期、良好的预后和较高的生存质量是该肿瘤的一大特点。

论文下载: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036095/

共同第一作者:刘乔飞

基本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胰腺病学会秘书,英文杂志 Journal of Pancreatology 主编助理及杂志编辑,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学者。曾获“美国胰腺病学会青年学者奖”“中华医学青年学者奖”“中华医学优秀100篇论文奖”等荣誉。

共同第一作者:戴梦华

帅府外科主任,基本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胰腺疾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工作。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发表SCI文章33篇,参与编书7部,主译1部。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讯作者:赵玉沛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外科杂志》总编辑,Journal of Pancreatology主编。倡导胰腺疾病多学科诊疗模式,带领团队在普外科尤其是胰腺疾病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和开创性贡献,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持续腹胀需注意排除胰腺肿瘤

患者女性,18岁。主诉:进食后腹胀4年,发现胰腺肿物2个月。

大数据揭示国人胰腺肿瘤特性:胰腺癌“重男轻女”

在中国被称为“癌症之王”的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术后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但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和药物有效率低。

新型纳米颗粒疗法,可显著减缓胰腺肿瘤的生长速度

纳米颗粒。图片来源:Thinkstock 胰腺癌是目前最致命、且具有化疗抗性的癌症之一。近日,澳大利亚的癌症研究者们研发出了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纳米医学手段,将改善胰腺癌的治疗方式。 这种技术把能使特定基因沉默的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运输到胰腺肿瘤处,有望给胰腺癌病人提供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之外的其他选择。 在小鼠身上进行的试验表明,该新型纳米医学手段使肿瘤生长减少了50%,同时也减缓了胰腺癌的

这种肿瘤多见于女性 常因上腹部隐痛或体检发现

60岁女性,腹部包块2个月余。无恶心、腹胀及疼痛不适。腹部超声示腹膜后混合性包块,与胰尾分界不清。CT动态增强和病理结合,揭开这一多见于女性的肿瘤的“面纱”。

Cell Res:广州医科大学唐道林课题组发现新的胰腺肿瘤抑癌基因

2017年4月4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广州医科大学蛋白质修饰与降解实验室唐道林博士课题组的一篇研究论文,研究报道了内源性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胰腺肿瘤的新型抑癌基因。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被称为“癌中之王”。因此,揭示胰腺癌的发病机

Radiology:基于深度学习的偶发胰腺肿瘤的自动CT检测

据报道,在胰腺中,CT或MRI检测到的胰腺偶然病变的发生率为4.7%至21.0%。偶然发现的胰腺病变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发现可能会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