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分析发现用溶栓疗法治疗肺中血凝块的结果有好有坏

2014-06-20 佚名 eurekalert!中文版

据6月18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在一项包括了在过去45年中所进行了16项临床试验的数据的研究中,在发生肺栓塞的病人中,接受溶解血凝块(血栓)的治疗与死亡率下降有关,但也与严重出血风险增加及颅内出血风险增加有关。文章的作者指出,这些发现可能不适用于低风险肺栓塞患者。 肺栓塞(PE;这是肺的主要动脉或其分支之一发生堵塞的情况)是引发疾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每年有超过10万个这

据6月18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在一项包括了在过去45年中所进行了16项临床试验的数据的研究中,在发生肺栓塞的病人中,接受溶解血凝块(血栓)的治疗与死亡率下降有关,但也与严重出血风险增加及颅内出血风险增加有关。文章的作者指出,这些发现可能不适用于低风险肺栓塞患者。

肺栓塞(PE;这是肺的主要动脉或其分支之一发生堵塞的情况)是引发疾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每年有超过10万个这样的病例,并有多达25%的病人会发生猝死。肺栓塞也与发生最初事件之后的长达3个月内的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溶栓治疗可能对治疗某些PE患者有益,但到目前为止,与常规的抗凝疗法相比,还没有具有足够统计学分量的分析来确定这一疗法是否与存活率的改善有关。

纽约西奈山医疗系统的圣路加-罗斯福医院中心的Saurav Chatterjee, M.D。及其同事对16项对PE进行溶栓治疗的随机化临床试验(n = 2,115名患者)进行了荟萃分析。210位患者(9.9%)有着PE的低风险,71%的患者有着PE的中度风险,1.5%的患者具有PE的高风险;18%的人无法进行风险归类。

研究人员发现,对PE进行溶栓治疗与死亡几率下降47%有关;在一个平均追踪期为82天的时期内,溶栓治疗组的死亡率为2.2%,抗凝治疗组的死亡率为3.9%。与抗凝疗法相比,溶栓治疗与严重出血风险增加2.7倍有关;溶栓治疗组的严重出血发生率为 9.2%,在抗凝治疗组则为3.4%。在65岁或以下的病人中,严重出血风险没有显著增加。

溶栓与颅内出血发生率增加有关(1.5% vs 0.2%)但PE复发风险则有所下降(1.2% vs 3.0%)。

在中度风险肺栓塞的临床试验中,溶栓与死亡率下降及更多的严重出血事件有关。

文章的作者写道:“所有病人中的出血风险分层模型——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出血风险分层模型——对发现溶栓治疗时具有最高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者是必要的。未来的研究还应该针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E患者中的与溶栓药同时[相伴]合用的其它药物——尤其是‘新型口服抗凝药’。”

原始出处

Chatterjee S1, Chakraborty A2, Weinberg I3, Kadakia M4, Wilensky RL4, Sardar P5, Kumbhani DJ6, Mukherjee D5, Jaff MR3, Giri J4.Thrombolysis for pulmonary embolism and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major bleeding, an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 meta-analysis.JAMA. 2014 Jun 1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64054, encodeId=592c1e640545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3ca88918f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凝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8918, encryptionId=93ca88918fa, topicName=血凝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58d437610955, createdName=ms5880526374914242, createdTime=Tue Feb 24 05:15:00 CST 2015, time=2015-02-24,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溶栓还是介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病例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51岁, 入院前3小时排大便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摔倒在地,家人发现其言语不清,但尚能听懂他人讲话。既往长期吸烟、饮酒史。   查体及辅助检查   神志清,不全运动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侧病理征阳性。急诊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a),C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流程更佳管理

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唯一可以降低致残率的治疗就是溶栓。大多数学者认为,基于临床和CT选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可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获益。在2012年国际卒中大会上公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安全监测研究显示,对中国人群而言,发病3~4.5h溶栓同样有效。为达到治疗获益最大化,应尽可能缩短启动治疗的延误,即在溶栓时间窗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尽可能在

JAMA:急救车溶栓治疗的评估

卒中是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时,一旦经脑成像排除脑出血后,使用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进行溶栓是主要的治疗选择。溶栓时间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至关重要。 在脑卒中时,神经元快速死亡,并且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tPA有时间依赖性效果:越早用于治疗(90min以内),预后越好。然而,只有少数卒中患者接受tPA溶栓治疗,并且根据欧洲卒中登记情况显示,这少数人中只有11%的患

Stroke:卒中前残疾不增溶栓后颅内出血风险

波兰一项研究表明,卒中前残疾未升高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尽管死亡率较高,但1/3的既存残疾患者有可能恢复至卒中前功能状态。论文于2月4日在线发表于《卒中》(Stroke)。【原文下载】 此项研究共纳入7250例卒中患者。以无卒中前残疾(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 0)的患者作为对照,利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评估卒中前残疾水平对静脉溶栓后患者转归的影响

JACC:溶栓治疗对斑块浸润引发的STEMI效果更佳

斑块浸润和斑块破裂都可导致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时,坏死核心暴露于血液循环,成为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因。而在斑块浸润中,蛋白多糖和平滑肌细胞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刺激因素(图A)。由此可推测,溶栓治疗对斑块浸润引发的血栓比斑块破裂导致的血栓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为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思宁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比较斑块浸润与斑块破裂引发的STEMI在溶栓治疗成功再灌注后残余血栓的负荷、分布及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