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麻醉期突发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高的原因分析

2024-05-16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发表于上海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神经根、背神经节及脊髓表面部分,使相应的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临床上常称脊髓麻醉,简称腰麻,也称蛛网膜下隙阻滞。

一、发生情况及危害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神经根、背神经节及脊髓表面部分,使相应的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临床上常称脊髓麻醉(spinal anesthesia),简称腰麻,也称蛛网膜下隙阻滞。

(一)蛛网膜下隙阻滞的解剖生理

脊髓腔中有三层脊膜,从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在椎体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空隙为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与覆盖于脊髓上的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即是局麻药与神经根发生作用的部位。在实施蛛网膜下隙阻滞操作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脊柱从内部的椎管到外部的皮肤韧带等重要组织,它们依次为:

1.脊髓  位于脊髓腔内,浸泡于脑脊液中。成人脊髓上起于枕骨大孔,下终止于第1腰椎体下缘(小儿则更低一些),或第2腰椎体上缘。在L1以下的脊神经分开成为马尾,在此部位进行穿刺时不易损伤脊髓,因马尾浮于脑脊液中,对穿刺针的冲击有一定的避让作用。为避免蛛网膜下隙穿刺损伤脊髓,应选择第2腰椎体以下棘突间隙穿刺,成人一般选择L3-4间隙穿刺。成人脑脊液为100〜150ml,脊髓腔内的脑脊液为25〜35ml,pH为7.4,是无色透明液体,比重为1.003〜1.009,脑脊液压力为0.7〜1.7kPa(7〜17cmH2O)。

2.韧带  在棘突上面与棘突相连接的韧带称棘上韧带。连接于上下棘突之间的韧带为棘间韧带。棘间韧带的下面,脊髓腔之后部即黄韧带,是质密、坚实、有弹性的纤维层。穿刺时有突然阻力减小的感觉,即针穿过了黄韧带进入了硬膜外腔。如再向前进针1〜2cm就会有针刺破薄纸的感觉,即穿过了蛛网膜,取出针芯会有脑脊液流出,证明已穿刺入蛛网膜下隙。总结以上,蛛网膜下隙穿刺针从外向内的经过顺序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外腔,硬脊膜,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至针孔尾端有脑脊液滴出;此为穿刺成功的标志。

(二)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高对机体的影响

蛛网膜下隙阻滞时使用的局部麻醉药是有剂量限制的,当给药剂量过大,或因患者生理发生改变,导致药物在脊髓腔中扩散过于广泛或异常扩散,均可引起阻滞平面过广。这种阻滞过广会使过多的脊神经被阻滞,对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更大的紊乱,而有别于局部麻醉药吸收进入血管对机体的影响,因此应与局麻药的中毒反应药物用量过大区别开来。根据脊神经在体表的分布,可以判断阻滞平面的高低:骶部、股内侧及会阴部为骶神经分布区;耻骨联合处为T12、L1神经分布区:脐部相当于T10神经分布区;季肋部为第8胸神经分布区;剑突为第6胸神经分布区;乳头连线为第4胸神经分布区;锁骨下部位为第2胸神经分布区;甲状软骨部位为C2神经分布区。按照阻滞平面的高低来分,T10以下为低平面,最为常用;T10〜T4为中平面,也较常用;T4以上为高平面,几乎不用。如果蛛网膜下隙阻滞超过T4以上,则会对机体产生诸多紊乱,是围术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高危因素之一。

1.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影响

(1)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后,由于神经的粗细不同,阻滞的先、后及范围亦不同。交感神经最细,阻滞最快,平面也最高;感觉神经次之,阻滞较晚,平面较高;运动神经最粗,阻滞最晚,平面也最低。

(2)如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超过了T4,因阻滞了心交感纤维,而致心率减慢,心排血量降低、血压下降。

(3)在已经合并低血容量患者、老年患者和静脉回流障碍患者(如妊娠、腹腔巨大肿瘤、大量腹水),上述循环受抑制表现更为加重。

2.对循环的影响 

由于交感神经广泛阻滞,外周血管张力减弱,容量血管扩张,致使回心血量骤减。加之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应增高,心率减慢:以及心脏交感神经受抑制引发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这些均加剧了循环衰竭。临床上常表现为低血压,多数于注药后数分钟、数十分钟后发生,同时伴有心率缓慢,严重者可因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躁动不安等胃肠道和神经精神症状。血压下降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纤维被阻滞,致使小动脉扩张,周围血管阻力下降,加之血液淤积于周围静脉血管系统,使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而造成。血压下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低,但也与患者本身的心血管功能代偿状态及是否伴有高血压、血容量不足或酸中毒等情况有密切关系。心率缓慢是由于交感神经部分被阻滞,迷走神经兴奋性呈相对亢进所致。

3. 对呼吸的影响

低位蛛网膜下隙阻滞时,对气体交换几乎无影响。当平面上升到胸部,发生胸段脊神经阻滞则引起肋间肌逐渐麻痹,可出现呼吸抑制,表现为胸式呼吸微弱,腹式呼吸增强,严重时患者潮气量减少,咳嗽无力、不能发声,甚至发绀。对一般患者来说,由于膈肌尚能代偿,不会影响呼吸功能;但对呼吸功能储备差的患者,如肥胖、衰弱者等,会严重影响呼吸功能,如不采取人工通气,无法维持正常的呼吸和氧供,可迅速发展为呼吸困难和发绀。肋间肌及腹肌麻痹后能使患者咳嗽无力,呼吸道易于发生梗阻,进一步加重了缺氧。

4. 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正常时,由于肾脏血管扩张,可增加肾血流灌注,改善肾脏循环功能。如因麻醉处理不当,发生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广,即使出现不长时间的血压过低,亦可能使肝、肾血流灌注降低。

5. 对胃肠道的影响

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广泛阻滞,迷走神经兴奋性占优势,致胃肠道蠕动增加;血压下降使内脏血供减同时由于呼吸受抑制引起缺氧,刺激延髓呕吐中枢,若加上手术牵拉内脏,导致患者容易发生恶心、呕吐,尤其对于急诊饱胃的患者更易发生,严重者可致反流误吸。

6. 对子宫收缩的影响

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在T10以下时,会导致宫颈肌肉松弛,而宫体肌肉收缩增强;当阻滞平面超过T6时,宫体肌肉也受限制。如出现长时间低血压,可使宫体血供受影响,产生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甚至产后出血。

二、原因分析

1.影响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的因素

(1)脊柱长度:在相同条件下,脊柱越长,阻滞平面越低。

(2)局麻药溶液的比重和患者的体位:从局麻药的特点来看,其物理性状如何对药物分布起决定性作用。与临床至关重要的物理特点是局麻药的密度、剂量浓度、容量,以及温度。其中一项发生变化,其他方面亦随之发生改变。在剂量浓度、容量,以及温度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局麻药的密度亦称之为比重,对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头低位时,重比重溶液阻滞平面较高;而轻比重溶液的阻滞平面较低。

(3)局麻药的剂量、容积:在相同的容积时,剂量越大,阻滞范围越广;相同剂量时,容量大者,阻滞范围较广,但阻滞程度及时间也有不同。局麻药的容积主要影响麻醉范围,麻醉药物的浓度主要影响麻醉深度与麻醉维持时间。高浓度局麻药可使神经阻滞更加完全。当注射剂量超出正常量的局麻药时,会造成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广。

(4)穿刺部位:穿刺部位高者,药物容易向头端方向扩散,阻滞平面较高。

(5)注药时针头斜面的方向:针头斜面向头端时,药物容易向头端方向扩散,阻滞平面越高。

(6)注药速度:局麻药的注射速度过快可使药物到达脊髓腔中更高的节段,注入速度过快还可引发阻滞不全发生率上升,麻醉维持时间也相应缩短,麻醉平面也越高。注射速度越慢越易于集中于局部。

2.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高的病理生理高危因素

(1)妊娠妇女:妊娠妇女由于腹压增加,椎管内静脉丛处于扩张状态,使脊髓腔中脑脊液的绝对容积相对正常女性减少,因此,实施蛛网膜下隙阻滞时,局麻药用量相比非妊娠妇女减少;如单纯按照常规成人给药剂量,局麻药易于扩散至较高脊髓节段,造成阻滞平面过于广泛。同时,妊娠女性脑脊液中蛋白质浓度的减少使游离型局麻药的分子增加,腰麻平面固定更慢,可能导致麻醉后阻滞平面意外升高,发生严重低血压。

(2)老年患者:一方面,老年人由于脊髓及神经系统的退行性改变,神经元总数减少,椎旁间隙变窄及蛛网膜绒毛增大,且脑脊液压力低,容量减少,使局麻药容易在蛛网膜下隙扩散,故只需少量的局麻药即可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另一方面,老年人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敏感性增高,麻醉作用起效快,阻滞平面广,麻醉作用时间延长,因此用药剂量应减1/3〜1/2。如果按照正常成年人的腰麻用药剂量,容易造成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高。

(3)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如腹腔肿瘤、身体衰弱者等,影响脑脊液的容积。

三、应对策略

1.低血压、心率缓慢

首先考虑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穿刺前或蛛网下隙注药后,立即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输液200〜300ml,若效果不明显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麻黄碱、间羟胺等。麻黄碱是较为常用的血管升压药物,兼有a受体及β受体兴奋作用,可收缩动脉血管以升高血压,也能加快心率。常于出现低血压症状后,收缩压或舒张压低于基础血压的20%,给予麻黄碱15〜3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对心率缓慢者可考虑静脉注射阿托品以降低迷走神经张力。

2. 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如果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高引起呼吸功能受到抑制,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下降,产生低氧血症,应面罩吸氧,必要时辅助呼吸,以改善通气功能;如果发生全脊髓麻醉,局麻药作用于延髓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停止、血压骤降或心搏骤停,应立即实行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维持循环等措施进行抢救。可参照心肺复苏流程进行。

3. 恶心、呕吐

发生恶心呕吐的原因包括平面升高引起的血压下降、肋间肌部分麻痹而出现呼吸抑制而产生一过性脑缺氧、麻醉药不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化学性刺激等。当出现恶心呕吐时,首先检查麻醉平面是否过高,监测血压是否降低,并釆取相应对症治疗措施,加快输液使血压回升,面罩吸氧;症状严重时可暂停手术,以减少迷走神经受刺激,或施行内脏神经阻滞;还可釆用镇吐药物治疗,例如异丙嗪,或氟哌利多、5-羟色胺选择性受体抑制药恩丹司琼等。

四、思考总结

1.有时针已穿入蛛网膜下隙,但无脑脊液流出,或流得很慢,是由于针孔贴在马尾或其他组织上的缘故,这时可将针头转动后,脑脊液即可流畅。

2.进针时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止刺破椎管内静脉丛而出血,或刺到椎管对侧的骨膜时,会感到很硬,针不能前进,亦无脑脊液流出,证明是穿刺过深。

3.穿刺困难者可改换间隙,或改换体位(坐位)后很易成功。可调整体位来达到所需的平面。一般于注药后20分钟内平面即己“固定”。

4.对于老年患者,有心血管疾病潜在可能,故实施时应加强监护,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可小剂量分次注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五、典型案例分享

患者,女性,32岁,因“孕3产0孕39周,胎儿窘迫”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血压126/69mmHg,心率97次/分,产前血常规,凝血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既往无手术史。取L3-4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过程顺利,遇有明显落空感后,向硬膜外穿刺针内套入腰穿针,有明显刺破感后,拔除腰穿针内的针芯,随即见清亮脑脊液滴出,证实腰麻穿刺成功;向腰麻针内注射0.5%罗哌卡因2.6ml,注射完毕后拔除腰麻针,并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2分钟后测平面至T6,测血压89/52mmHg,心率63次/分。手术开始,距麻醉开始约5分钟,发现患者呼吸费力,张口但不能说话,仅以摇头回答麻醉医师的询问,两上肢麻木,眼结膜充血,鼻塞,仅张口大口呼吸,血压71/40mmHg,心率50次/分,SpO2由术前的99%降至85%〜89%,测麻醉平面T2。在排除全脊髓麻醉的可能后,立即加快液体输注,增加一条静脉通道,共输入2000ml乳酸林格液,胶体液1000ml;同时静脉给予麻黄碱15mg,同时加压面罩给氧,SpO2维持在92%左右,10分钟血压回升至90/50mmHg,监测尿量600ml。手术历经30分钟,结束后测麻醉平面上至T2,下肢针刺有痛感并能活动。送麻醉后恢复室,40分钟后麻醉平面降至T8左右,1小时后阻遗平面降至T10左右,安全送回产科病房。术后随访患者术中情况,诉当时呼吸极度困难,无法发声,虽然意识仍清醒,但由于心里极度紧张表现得异常烦躁,不能完全配合。

分析讨论:患者系妊娠妇女,体型亦偏小,身高不足150cm,采用常规腰麻剂量的局麻药注射,剂量相对正常体型患者偏大;穿刺针斜面朝向头端,使药物易于向头端方向扩散,导致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高,药物作用高峰时可达T2水平。麻醉医师观察仔细,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等指标,注重必要的测试阻滞平面,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05073, encodeId=756122050e3f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7f74e6501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局部麻醉#</a> <a href='/topic/show?id=35ca1145435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蛛网膜下隙阻滞#</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7650, encryptionId=37f74e6501f, topicName=局部麻醉), TopicDto(id=114543, encryptionId=35ca11454353, topicName=蛛网膜下隙阻滞)],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y 16 17:50:41 CST 2024, time=2024-05-16,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Neurology: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采用清醒镇静还是局部麻醉?

由此可见,与LA相比,CS与较差的功能结局和增加的死亡率相关。此外,CS并没有减少干预的持续时间或介入的并发症。在AIS患者IAT期间采用CS并没有临床益处,如果LA被认为是安全的情况下。

Circulation:经导管换主动脉瓣:全麻还是局麻?

在临床实践中,大约50%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患者是接受清醒镇静(CS)的局部麻醉。但是,尚无随机试验来对比CS与全身麻醉(G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PLAST RECONSTR SURG:局麻药在体外影响脂肪干细胞的综合分析

体外数据显示,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和罗哌卡因可在1-10mM的浓度下应用,而不影响脂肪干细胞的存活。

2018 ASRA循证指南:接受抗栓或溶栓治疗患者进行区域阻滞麻醉(第4版)

2018年美国区域麻醉和疼痛医学学会(ASRA)更新发布了接受抗栓或溶栓治疗患者进行区域阻滞麻醉管理指南第4版。围术期血栓栓塞的预防以及越来越多抗栓药物的应用导致椎管内麻醉出血的风险增加,本文是对2010年第2版指南的更新。文章主要建议主要供麻醉医生和其他提供椎管内麻醉或操作的临床医生应用。

Clin Oral Investig:牙齿局部麻醉的并发症-针头断裂:基于过去四十年的文献提出的预防建议和综合治疗算法

这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牙齿局部麻醉时罕见发生但较严重的可以预防的并发症(针头折断)提供一种理念来预防并创建一种标准化的临床步骤。

Reg Anesth Pain Med:局麻药注射速度对周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的影响

局麻药注射速度范围在12~1800ml/h之间变化时,局麻药不会影响腓总神经阻滞的时间。

局部麻醉分类与风险

局部麻醉是指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将麻药局部作用在身体上。从而达到患者在可以自主呼吸的状态下,没有痛感地完成手术。

Brit J Anaesth:接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的髋部骨折老年人的痴呆风险

在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人中,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痴呆发病率比接受局部麻醉的患者要高,吸入麻醉患者痴呆的发病率比全静脉麻醉(TIVA)的患者要高。

Int J Impot Res:局部麻醉对阴茎支撑体术后疼痛结果影响研究

很少有研究调查阴茎背神经阻断(DPNB)和阴茎环块(PRB)在阴茎支撑体(IPP)置换手术中的作用。最近,有研究人员探究比较了2种用于DPNB和PRB不同的药物对术后疼痛结果的影响。研究包括了2013年1月到2013年6月之间经历重新IPP置换的患有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患者被分成3个小组:布比卡因注射的DPNB加PRB组;罗哌卡因注射的DPNB加PRB组;没有DPNB或者PRB注射的对照组。研究人

一文解读面部8个部位的神经阻滞

由于大量美容手术在面部操作,因此掌握面部的局部麻醉将有助于手术的进行,如果定位准确,可应用最小量的麻醉药完成面部8个部位的神经阻滞,达到面部完全感觉神经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