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精彩实录

2011-12-23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图:大会主会场)   本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SABCS)共安排了三场大会报告和两场特别报告,可谓是本次大会的“重要特色”。其中,三场大会报告分别就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腋窝淋巴结治疗、对巨噬细胞作为乳腺癌治疗新靶点的探索进行了介绍。而两场特别报告则分别介绍了影响乳腺癌发生的环境因素和乳腺癌基因组研究的结果。   ■大会报告   巨噬细胞:乳腺癌治疗新靶点   肿瘤发生与细胞外

  inserted image

  (图:大会主会场)

  本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SABCS)共安排了三场大会报告和两场特别报告,可谓是本次大会的“重要特色”。其中,三场大会报告分别就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腋窝淋巴结治疗、对巨噬细胞作为乳腺癌治疗新靶点的探索进行了介绍。而两场特别报告则分别介绍了影响乳腺癌发生的环境因素和乳腺癌基因组研究的结果。

  ■大会报告

  巨噬细胞:乳腺癌治疗新靶点

  肿瘤发生与细胞外环境调节相关,其中,免疫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研究发现,TH2高表达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可能加速肿瘤发生,并抑制CD8+T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出现巨噬细胞浸润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更短,提示巨噬细胞可能成为治疗靶点。CSF1R拮抗剂PLX-

  3397、BLZ945或抗CSF1抗体可减少成熟组织巨噬细胞的生成。动物研究显示,PLX3397与紫杉醇联合时可显著提高紫杉醇的疗效,二者联合的新辅助治疗可减少肿瘤转移的发生。同样的效果在铂类联合PLX3397时也可见,因而这并非是紫杉醇依赖的效果。PLX3397或抗CSF1抗体同样还可增强放疗的疗效。

  目前,探索PLX3397联合新型微管动力抑制剂eribulin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Ⅰ/Ⅱ期研究正在进行中。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未来展望

  EBCTCG研究随访15年的结果显示,对于绝经后激素受体(ER)阳性早期乳腺癌,他莫昔芬5年治疗显著降低了复发率和死亡率。不过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虽然益处持续,但一直有新的复发病例出现。芳香化酶抑制剂(AI)虽可进一步减少复发,但对OS改善有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ER表达程度影响疗效 ER阳性乳腺癌异质性明显,不同个体间ER表达程度、遗传学特征、增生活性、其他生长因子传导通路的活化程度均不相同。目前,在ER检测方面还缺少免疫组化(IHC)定量检测的标准,未来可能需要根据ER表达的程度给予不同治疗方案。

  晚期复发预测 在接受5年内分泌治疗的ER阳性患者中,一半以上复发在5年以后,因此,我们需要给临床研究引入新的方法,并利用大型汇总分析,来寻找ER阳性乳腺癌的更理想的晚期复发预测因素。

  耐药问题,特别是继发耐药 我们应该理解异质性,找到原发耐药的原因。对新辅助治疗的新药研究应采用重复活检以加强组织分析来评估分子特征,把疗效与基线和治疗中的生物标志物变化联系起来。寻找新标志物,优化大型辅助治疗研究治疗人群。此外,应对大型研究中复发相关预测因素进行汇总分析,来确定高风险人群;优先开展预防晚期复发的随机临床试验。继发耐药方面的临床前数据已较充足,我们需要加强临床、基础等各方面专家的合作并探索新药。

  腋窝淋巴结外科治疗进展:从前哨淋巴结说起

  目前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研究显示,对于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者,即使不放疗其复发风险也非常低(0.6%);而对于SLNB(+)者,放疗和化疗使其5年腋窝复发率降至3%以下。对N0期患者,SLNB是标准诊疗方案。对于临床淋巴结阴性、1~2个SLNB(+)者,Z0011研究显示,如果患者接受了全乳放疗和全身化疗,则没有必要接受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

  在SLNB诊断方面,IHC较苏木素-伊红(H&E)染色更准确,但NSABP B-32研究显示,是否经IHC诊断在患者OS、无病生存(DFS)和远处转移方面没有显著差别,即IHC诊断带来的诊断率提高并未转化成生存益处。

  有关腋窝淋巴结的治疗,应如何选择切除和放疗?对于临床淋巴结阴性而超声检查可疑且针吸活检阳性的患者,如果其符合Z0011研究的标准,可仅行SLNB而不行ALND。对于接受乳房切除术的淋巴结阳性患者,是否可仅接受放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对于新辅助治疗后SLNB阴性者可仅行线性放疗,如SLNB阳性可进一步行ALND。新辅助治疗后残留的阳性淋巴结可能提示耐药,外科清扫术可能带来更多益处。

  因此,对于腋窝外科治疗的建议为:N0期患者若SLNB(-)则无须进一步淋巴结治疗;1~2个SLNB(+)者接受放疗+全身化疗,而无须接受ALND。对于肿瘤负荷较大、接受乳房切除术的患者,若其SLNB(+)则可接受ALND。老年导管原位癌患者无须接受腋窝外科治疗。但有关放疗是否可替代清扫术等问题还待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特别报告

  乳腺癌与环境

  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女性可能通过避免接触特殊的环境因素(如烟草、酒精、激素治疗和不必要的医疗放射)而减少发生侵袭性乳腺癌的机会。

  在与乳腺癌相关的环境因素方面,目前得到的最一致的证据指向了激素(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治疗,其他相关性较高的因素还有CT、绝经后超重。其他相关性较小的因素包括二手烟、上夜班、吸入化学物质(汽车尾气、苯、环氧乙烯、1,3-丁二烯),而使用染发剂、微波炉和手机辐射未显示可增加乳腺癌风险。

  此外,还有部分研究提供了可以减少乳腺癌发生风险的种种措施,其中一些措施不仅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还可能减少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女性某一个时期的环境因素影响,本研究则从女性一生的视角对其各个特定时期受到的环境因素影响进行了分析。

  乳腺癌基因组研究进展

  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TCGA)全面介绍了乳腺癌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包括基因测序、突变的多样性、表观遗传学的改变,DNA拷贝数量和构型方面的改变以及将多个基因改变整合为信号传导通路整体的变化。

  通过对基因组的整体分析,研究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各种类型乳腺癌内在的基因改变,同时也认识到不同个体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从共性和个性方面更深刻地理解了乳腺癌。而且很多研究结果可以直接与预后建立相关性,从而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延伸阅读: 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系列报道集:

有关乳腺癌一些热点研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7386, encodeId=0e783e38633, content=That's a sharp way of thinnikg about it.,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f0620, createdName=raine, createdTime=Sun Sep 27 07:27:00 CST 2015, time=2015-09-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894, encodeId=5e083894dd, content=This arictle keeps it real, no doubt.,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f0620, createdName=218.211.38.242, createdTime=Fri Jan 06 03:17:00 CST 2012, time=2012-01-06,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5-09-27 raine

    That's a sharp way of thinnikg about it.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7386, encodeId=0e783e38633, content=That's a sharp way of thinnikg about it.,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f0620, createdName=raine, createdTime=Sun Sep 27 07:27:00 CST 2015, time=2015-09-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894, encodeId=5e083894dd, content=This arictle keeps it real, no doubt.,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f0620, createdName=218.211.38.242, createdTime=Fri Jan 06 03:17:00 CST 2012, time=2012-01-06,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2-01-06 218.211.38.242

    This arictle keeps it real, no doubt.

    0

相关资讯

ASCO年度报告:2011临床肿瘤学重大进展之乳腺癌

 AI预防乳腺癌价值获证明   安慰剂对照、双盲乳房预防试验3(NCIC CTG MAP.3)纳入了4560名年龄≥60岁且处于乳腺癌高发危险的绝经后女性。中位随访3年的结果发现,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依西美坦组女性侵袭性乳腺癌年发生率降低了65%(0.19%对0.55%,P=0.002),同时,癌前病变——导管原位癌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两组临床骨折、骨质疏松症、高胆固醇血症或心血管事件的

JAMA:少量饮酒或使乳腺癌风险小幅增加(附评论)

MedSci评论:     其实,以前不少研究表明红酒可能降低肿瘤的风险,因为其中含有白藜芦醇等可能有效成分。因此,红酒被认为是健康防癌饮料。但过量饮用白酒则一般认为与肿瘤风险有关,尤其是胃肠道肿瘤,乳腺癌,肝癌,肺癌等,而少量饮用白酒,一般认为除掉与口腔,食道,以及乳腺癌有关,而与其它部位的癌症一般认为是无关的。但是最新的JAMA研究则更强调,哪怕少量饮酒

白藜芦醇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附点评)

 MedSci评论:  这篇文章比较可惜发表在国内杂志。虽然有关白藜芦醇抗肿瘤的研究,国际上已经很多,就本文研究而言,基本没有创新性。无论是研究白藜芦醇的抗增殖作用,还是其可能机制与MAPK-ERK1/2有关,均是相对过时的内容。但是,本文只要当时在研究方向进行稍改变,可能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论文。 例如,虽然我们知道白藜芦醇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是它对不同的乳腺癌

早期乳腺癌研究进展

  多项有关早期乳腺癌的最新研究结果在本届大会上揭晓。此外,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癌症研究所的戴维森(Davidson)教授就今年早期乳腺癌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精彩、全面的回顾。   ■进展篇   内分泌治疗   研究1 ABCSG-12研究纳入1803例激素受体阳性绝经前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戈舍瑞林联合他莫昔芬或阿那曲唑治疗,ZOL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唑来膦酸治疗。目前中位

转化性研究彰显乳腺癌探索新领域

(图:热忱的听会者)   特别安排两场转化性研究相关报告,年终回顾中单独分出转化医学领域,大会主旨——“为乳腺癌领域基础科学家与临床医师构建交流与合作平台”……从种种“迹象”不难看出,转化医学在本次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SABCS)中的重要地位。   ■进展篇   内分泌治疗相关转移性乳腺癌的特点   哪些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有远期复发风险?哪些患者在治疗5年后需要延长内分泌治疗?研

APS:姜黄素能提高丝裂霉素C治疗乳腺癌的疗效(附评论)

 MedSci评价:  这篇研究是比较可惜的,研究角度很好,但是研究过于浅显,只能发表在APS上。虽然有体内和体外双重研究。但是:(1)其实不应该使用丝裂霉素(MMC),完全可以用更新的主流药物;(2)姜黄素能增效,但机制是什么?是减少耐药,还是增加肿瘤细胞对MMC敏感性(减少肿瘤拓扑异构酶修复),还是抑制肿瘤细胞活性,减少化疗药物外排,还是其它机制?而文章仅从细胞周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