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ement Disorders-脑萎缩,在神经性威尔逊病中进展速度快

2022-10-09 Freeman MedSci原创

脑萎缩率似乎是威尔逊病神经变性的一个有希望的标志。

威尔逊病(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铜代谢紊乱,其脑部受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可导致严重残疾。 在脑部磁共振成像(MRI)上,大多数WD患者有异常,如深层灰质的T2/T2*信号变化和萎缩。 最近的容积研究表明,与没有神经症状的WD患者相比,有神经症状的患者的脑容量大大减少,特别是在与脑室系统相邻的深灰质。

图1: 论文封面图


此外,在一些横断面研究中,脑容量与神经系统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然而,目前缺乏关于神经系统WD中大脑萎缩的纵向速度的数据。脑萎缩率似乎比横断面测量的脑容量更有优势,因为它可以通过检测脑损伤的亚临床进展来帮助监测治疗效果,就像多发性硬化症那样。目前用于评估WD中去势治疗反应的方法,如铜代谢研究,不能预测神经系统的恶化。

最近的证据表明,神经丝轻轻链浓度的增加,即正在进行的脑损伤的标志物,可以预测神经系统的恶化。同样,在去势治疗期间,脑萎缩的速度加快可以确定有神经系统恶化风险的病人。对于这类患者,应检查用药的依从性,并可考虑改变治疗方法。此外,纵向萎缩可以作为药物试验的一个结果。


在这项研究中,波兰华沙Institute of Psychiatry & Neurology的Lukasz Smolinski等人在新诊断的WD患者中,比较了有或没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的脑萎缩率。他们还将脑萎缩率与诊断后神经系统损伤的变化以及血清中神经丝轻链(NfL)的基线浓度联系起来。

 

图2:论文结果图

 

他们纳入了在诊断时和至少12个月后做过脑成像的患者。萎缩率以脑室容积的百分比变化来衡量,而神经损伤的变化则以统一威尔逊氏病评分表来评分。

在57名患者中,36人有神经系统表现,17人有肝脏表现,4人没有症状。神经系统表现的患者的年化萎缩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 = 0.001)。在神经系统表现中,萎缩率与损伤的变化相关(rho = 0.39, P = 0.018),诊断后病情恶化的患者明显大于无恶化的患者(P < 0.001)。

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发现了:脑萎缩率似乎是威尔逊病神经变性的一个有希望的标志。


原文出处:
Smolinski L, Ziemssen T, Akgun K, et al. Brain Atrophy Is Substantially Accelerated in Neurological Wilson’s Disease: A Longitudinal Study. _Movement Disorders_.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7, 2022:mds.29229. doi:[10.1002/mds.29229](https://doi.org/10.1002/mds.2922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PHILIPS每日一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原发性肝癌1例

急、慢性肝炎或脂肪肝症状,最终可发展至肝硬化。因此,肝脏既是HLD的始发部位,又是最主要的受累器官。然而,HLD并发原发性肝癌却非常罕见,其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

妊娠合并肝豆状核变性1例

患者,26岁,因停经38+4周,发现总胆汁酸升高12天于 2017年6月8日入院。停经30+天查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 查证实官内早孕,孕14+周建卡定期产前检查。孕期多次血常 规提示血小板降低(最低57×109儿)。孕期查甲状腺功能、早 中期唐氏筛查、tllll£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胎儿系统彩超、 胎儿心脏彩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孕中 晚期无牙龈出血、阴道流血、流液、头

手抖+肝硬化,这种疾病你想到了吗?

2018年末之时,还在上大学的19岁年轻女性小李(化名)住进神经科。半年前她出现双上肢不自主抖动,说话声音变小,有时吞咽食物困难,同学都说她走路小心翼翼的,性格也变得抑郁、敏感,与以往判若两人。之前,小李曾就诊于两家医院,做了不少检查,但都没有得到手抖的病因诊断。

介入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功能亢进一例

患者,女性,28岁,于2018年3月10日以“肝豆状核变性确诊11年余,血小板减少9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1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呛咳、言语含糊、四肢运动失调,至上级医院就诊,完善检查发现铜代谢异常、角膜色素(Kayser-Fleischerring,K-F)环(+),进一步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予以青霉胺口服,症状好转。9月余前自觉症状加重,超声检查示肝硬化、脾大,血常规示血细胞三系降低。为求进

Gastroenterology:外周血ATP7B肽检测在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中的价值

在92.1%的病例中,ATP7B肽的定量测定有效地鉴定了WD患者,并减少了由于铜蓝蛋白和遗传分析引起的歧义。对遗传结果不明确的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对无创性诊断有很大帮助。

肝豆状核变性:症状与体征、病因、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由Wilson在1912年首先描述,故又称为威尔逊病(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