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rge-Weber 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2022-10-30 放射沙龙 放射沙龙

Sturge-Weber 综合征:又称颅面血管瘤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神经皮肤综合征。

Sturge-Weber 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SWS),又称颅面血管瘤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神经皮肤综合征,最早由Sturge于1879年报道,1929年Weber描述了其典型的颅内钙化表现,故称Sturge-Weber 综合征,主要以颜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血管痣和同侧软脑膜血管瘤为特征,是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不规则的血管痣、对侧偏瘫、偏身萎缩、同侧颅内钙化、青光眼、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为特征的疾病。本病为先天性疾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胚胎4-8周原始血管发育异常所致。

病理学改变

SWS的病理学改变是覆盖大脑皮层的软脑膜血管瘤,常累及枕叶和顶叶,软脑膜增厚,常由扩张、迂曲的薄壁静脉构成,扩张、迂曲静脉管壁常增厚,可见钙化、血液淤积及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1、颜面部血管瘤:多为单侧,脑内的血管瘤一般和面部血管瘤在同一侧,若面部血管瘤分布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尤其是眼睑,则患者患 Sturge-Weber 综合征的机会增大,如果是双侧颜面部血管瘤则患Sturge-Weber 综合征的概率更高

2、癫痫发作:是SWS的主要临床表现,双侧大脑半球受累的患者其癫痫发生率高,典型的癫痫是局灶性发作或继发全身性发作

3、智能减退:智力可从轻微的学习困难到严重的智力障碍

4、青光眼

5、卒中样发作。

Sturge-Weber 综合征的分型

Sturge-Weber 综合征分为3型:

Ⅰ型为面部及软脑膜血管瘤,可有青光眼、癫痫及颅内血管瘤影像学的典型表现,即经典型Sturge-Weber综合征

Ⅱ型为面部血管瘤,有青光眼,未发现颅内病变

Ⅲ  型为仅有软脑膜血管瘤,无面部血管瘤,常无青光眼。

影像学改变

CT可见颞顶枕部大脑皮层下的迂曲脑回样钙化影;脑皮质萎缩,通常发生于面部血管瘤的同侧,多位于顶枕叶或额顶叶。增强扫描可显示软脑膜及脉络丛病变。MRI 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瘤范围,尤其是 MRI 增强扫描,MRI 增强扫描的 T1 加权像可显示软脑膜血管瘤及其伴发的血管异常的范围及肥大的脉络丛,T2加权像可显示大脑皮质萎缩、白质区受累和胶质细胞增生。

鉴别诊断

SWS需与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后钙化、脑膜炎致脑膜钙化、结节性硬化、Fahr病、甲旁亢、少突胶质细胞瘤、脑膜瘤钙化及外伤后血肿钙化等相鉴别。

Sturge-Weber 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本病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颜面部紫红色血管瘤、癫痫、智力低下、青光眼、偏瘫等)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即可明确诊断。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治疗青光眼、控制卒中样发作、偏头痛、抗癫痫治疗等。

SWS患者

男性16岁,癫痫发作,左面部皮肤血管瘤。CT可见左顶枕叶大脑皮层片状钙化影。

女性52岁。右侧头紧、头晕、耳鸣半月。CT平扫可见右侧顶叶钙化影,增强扫描可见增多迂曲的静脉血管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AMA Neurol:局灶性癫痫不同发作周期的发生率

局灶性癫痫的特征是周期性发作

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脑炎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以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癫痫、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中枢性通气不足等症状。

JAMA Neurol:复温期间癫痫发作增加与2年随访时神经发育异常结局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复温过程中较高的脑电图发作几率与2岁时的死亡或残疾相关,这一发现突显了高危婴儿在复温过程中进行脑电图监测的必要性。

Crit Care:氨甲环酸对出血患者血栓事件和癫痫发作的影响

氨甲环酸似乎不会增加出血患者血栓形成事件的风险。然而,由于癫痫发作风险可能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因此应避免使用非常高的剂量TXA。

Ann Neurol: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

卒中后癫痫发作与卒中严重程度、病因和位置有关,而早期脑电图不能预测癫痫。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再灌注治疗与急性症状性癫痫发作或卒中后癫痫风险之间存在关联。

JNNP:立体脑电图检查中电刺激诱发癫痫发作是术后癫痫复发的有用预测指标吗?

自癫痫手术开始以来,大脑皮层的直接电刺激(ES)一直被用于两个主要目的:绘制功能性皮质图和定位致痫区(EZ)。诱发癫痫的ES被认为是立体脑电图(SEEG)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直接电刺激大脑皮层是立体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