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tension:长期肥胖和中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是通过中间危险因素存在关联

2022-11-05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肥胖对血管结构亚临床变化的长期有害影响在生命早期就开始了,并在一生中积累。过度肥胖和较高的cIMT在一定程度上与晚年生活中的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有关,特别是升高得血压和血糖。

动脉壁厚增加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标志,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超声无创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已被广泛用于评估心血管风险。近日,心血管权威杂志Hypertension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旨在定量确定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儿童体重指数(BMI)及其累积负担与成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之间相关性的介导作用。

该纵向队列由1391名成人组成,他们从童年起到35.0岁平均接受4-15次BMI检查,并有成年cIMT、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糖等数据。曲线下面积被用来衡量BMI的累积负担。

在对协变量进行校正后,儿童BMI(0.138)、成人BMI(0.111)和BMI曲线下面积(0.150)对cIMT的总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均显著(P<0.001),且模型中未加入介导因素。在以儿童期BMI为预测模型中,成人收缩压、葡萄糖、血浆致动脉粥样化指数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介导作用分别为8.0%、4.3%、3.6%和0.0%。在成人BMI为预测模型中,成人收缩压、血糖、血浆致动脉粥样化指数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介导作用分别为23.4%、15.3%、12.6%和7.2%。在以BMI曲线下面积为预测模型中,成人收缩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介导作用分别为14.7%、8.7%、6.0%和2.0%。儿童BMI对cIMT的直接影响为0.117 (P<0.001),成人BMI为0.046 (P=0.224),去除介导效应后BMI曲线下面积为0.103 (P<0.001)。

由此可见,肥胖对血管结构亚临床变化的长期有害影响在生命早期就开始了,并在一生中积累。过度肥胖和较高的cIMT在一定程度上与晚年生活中的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有关,特别是升高得血压和血糖。

原始出处:

Tao Zhang.et al.Long-Term Adiposity and Midlif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re Linked Partly Through Intermediate Risk Factors.Hypertension.2022.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HYPERTENSIONAHA.122.2021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