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分钟搞懂 炎症性肠病与这 10 类肿瘤的关系

2016-10-22 luyifl 肿瘤时间

pan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观点 5F:对于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活动性 IBD 患者,可安全给予 5-氨基水杨酸制剂、营养治疗及局部应用激素 (3 级)。对于严重暴发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抗 TNF 制剂、甲氨喋呤、短期全身激素和/或手术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 (5 级)。观点 5G:根据移植术后患者的数据

消化科医生发现越来越多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合并癌症,目前,欧洲尚无相关指南阐述 IBD 与癌症发生的关系,为此,欧洲克罗恩病与结肠炎组织(ECCO)指南委员会就此进行讨论并形成相关共识,发表于 JCC 杂志上。


IBD 与实体肿瘤的关系


1. 结直肠癌(CRC)


观点 1A:


IBD 患者 CRC 发生风险上升(1 级),溃疡性结肠炎(UC)CRC 发病率与病变范围、病程、CRC 家族史、是否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有关(1 级)。在过去 5 年里,IBD 患者 CRC 的发生率无显著下降,但死于 CRC 的比例有所下降(1 级)。


观点 1B:


伴异型增生,特别是重度异型增生的 UC 患者 CRC 发生风险最高(3 级);推荐对 IBD 患者进行内镜监测及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1 级);结直肠切除术能阻止 CRC 发生,但不能减少肛管、直肠袖口及储袋部位发生恶性肿瘤风险。


观点 1C:


IBD 患者诊断 CRC 的平均年龄低于非 IBD 患者。IBD 患者总生存率与年龄、合并症、肿瘤分期有关(3 级)。


2. 肛管、瘘及回肠储袋恶性肿瘤


观点 1D:


CD 患者可出现肛周或肠皮肤瘘管的腺癌,但较罕见( 1 级)。病程长且持续存在慢性瘘道的 CD 患者,特别是年轻女性,是瘘管恶变的危险因素(2 级)。


观点 1E:


慢性活动性肛瘘患者在诊断恶性肿瘤时,常处于进展期(3 级)。推荐对慢性持续性肛瘘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尤其当患者出现症状改变(如新发疼痛)( 5 级)。目前,监测的最佳频率及形式尚未确定( 5 级)。


3. 储袋


观点 1F:


UC 患者行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后发生肿瘤的风险较低。术前被诊断为结直肠异型增生或肿瘤是储袋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癌的危险因素( 1 级)。


4. 类癌


IBD 患者罕见发生类癌,且无确信证据表明两者相关。通常,类癌无明显症状,几乎都在 IBD 患者手术后偶然发现,目前缺乏具有明确诊断价值的筛查试验。


5. 小肠肿瘤


观点 1G:


累及小肠的 CD 患者小肠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升高( 1 级)。CD 患者小肠最常发生的肿瘤为腺癌( 3 级),通常出现在发生炎症的肠段( 5 级)。


观点 1H:


CD 患者长期肠道狭窄是小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4 级)。


观点 1I:


肠道狭窄在一段较长缓解期后突然出现症状或对药物治疗效果差的狭窄需考虑是否存在小肠肿瘤可能(5 级)。


6. 胆管癌


观点 1L:


IBD(特别是 UC)患者胆管癌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 2 级),高出的风险主要由 PSC 与胆管癌之间的关系造成。


7. 胃肠道间质瘤(GIST)


目前仅有几例 IBD 患者合并 GIST 的相关病例报道,无确切证据表明 IBD 与 GIST 之间存在联系。


8. 肠外肿瘤


观点 1M:


IBD 患者肠外肿瘤的发生率与一般人群相比,无明显上升(1 级)。然而,根据部位划分,CD 患者上消化道肿瘤、肺癌、膀胱癌及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生风险更高(1 级),UC 患者发生肝胆管肿瘤及白血病的风险更高(1 级)。


IBD 与血液系统肿瘤


1. 流行病学


观点 2A:


IBD 患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增高。与一般人群相比,UC 患者更易罹患白血病,而 CD 患者则更易并发淋巴瘤,特别是非霍奇金淋巴瘤(1 级)。


2. 与 IBD 相关的危险因素


观点 2B:


IBD 发病年龄早、男性及年龄>65 岁是 IBD 患者发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3. 临床症状及诊断


IBD 患者如出现持续性血液系统异常,且对治疗无反应,或不能解释的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需警惕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应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并请血液科会诊(3 级)。


4. 预防及降低风险


研究表明,使用免疫调节剂的患者发生血液系统肿瘤的风险增高,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年轻男性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或采用甲氨喋呤代替硫唑嘌呤。此外,定期进行 EB 病毒(EBV)监测及控制肠道炎症也能降低血液系统疾病发生风险。


5. 治疗及预后


IBD 合并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与非 IBD 患者无异。CD 患者如出现节外复发的霍奇金淋巴瘤,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两种疾病均能获得完全缓解。


IBD 与皮肤肿瘤


1. 流行病学


观点 3A:


目前尚不明确 IBD 是否为黑色素瘤的独立危险因素(2 级),但它增加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发病风险(2 级),其中鳞癌和基底细胞癌最常见。高龄是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2. IBD 特异性危险因素


吸烟是 CD 和皮肤恶性肿瘤(特别是鳞癌)的危险因素,其能增加 CD 患者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风险,但降低肢端黑色素瘤风险。通常认为,硫唑嘌呤增加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风险,生物制剂增加黑色素瘤风险,后者可能与光敏性增加有关。此外,日光照射及基因也与皮肤肿瘤发生相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47027, encodeId=98f0154e0277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ef26e0176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炎症性#</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7017, encryptionId=4ef26e01766, topicName=炎症性)],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09e813968720, createdName=12498dd9m15暂无昵称, createdTime=Mon Oct 24 14:16:00 CST 2016, time=2016-10-24,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0704, encodeId=aad2150e049d, content=炎症性肠病肿瘤,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mStl88fu4NfNLvzZhgPxRrYOibkVibW9vAkCfb2F55aHjqMoqUVaF9fuXIMCxexawSOsicpbF7Ria7o54zPK65PodlkwhPrNhLhS/0, createdBy=12f71314239, createdName=ann y, createdTime=Sun Oct 23 23:32:00 CST 2016, time=2016-10-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47027, encodeId=98f0154e0277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ef26e0176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炎症性#</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7017, encryptionId=4ef26e01766, topicName=炎症性)],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09e813968720, createdName=12498dd9m15暂无昵称, createdTime=Mon Oct 24 14:16:00 CST 2016, time=2016-10-24,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0704, encodeId=aad2150e049d, content=炎症性肠病肿瘤,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mStl88fu4NfNLvzZhgPxRrYOibkVibW9vAkCfb2F55aHjqMoqUVaF9fuXIMCxexawSOsicpbF7Ria7o54zPK65PodlkwhPrNhLhS/0, createdBy=12f71314239, createdName=ann y, createdTime=Sun Oct 23 23:32:00 CST 2016, time=2016-10-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6-10-23 ann y

    炎症性肠病肿瘤

    0

相关资讯

2016建立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质量控制指标的共识发布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全国各区域、各省份逐步建立和完善IBD诊治中心应为当务之急。但调查显示,我国各大医院IBD诊治条件及水平差异颇大。因此,参考国际先进水平并结合我国当前及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我国IBD诊治中心的质量控制的基本指标,既有助于促进现有IBD诊治中心的发展,亦有助于促进新的IBD诊治中心的建立。本共识采用改良Delphi共识制定法建立质量控制指标,参加讨论和投票的专家来自全国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不良的口腔健康状况减少IBD发生风险

研究人员在瑞典人群的队列研究中发现,不良的口腔健康状况和炎症性肠道疾病发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其相互作用,他们进行了一项包含20162人的队列研究,随访进行时间为1973到2012(平均随访,28年),进行了牙齿脱落检查、牙斑和口腔黏膜病变的检查。通过死亡登记等确定了溃疡性结肠炎(N = 67)或克罗恩病(N = 142)的发病人数,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估计IBD的风险比。研究人员发

Inflamm Bowel Dis:内镜下黏膜愈合是炎症性肠病的有利预测因素

根据近期一项荟萃分析的结果,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内镜下黏膜愈合是有利的临床结局重要预测因素,包括更少的手术、住院治疗和长期临床缓解。“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主要的肠道粘膜炎症和溃疡性疾病,内镜下黏膜愈合(MH)作为一个关键的替代终点已经上升到突出地位。”来自密歇根大学的Ann Arbor研究人员写道。研究人员回顾了所有发表的有关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评估IBD治疗的MH区间,随

Am J Gastroenterol:血清钙卫蛋白诊断IBD、预测IBD预后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目前尚缺乏满意的血液标记物,以提供及时、准确的IBD诊断和IBD预后判断。本项研究旨在探讨血清钙卫蛋白(SC)对诊断和预测IBD预后的效用。 方法:研究纳入了171例患者,其中IBD患者有96例,余下75例为非IBD患者。基于多

Cell子刊发现新靶点 炎症性肠病治疗现希望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一个新靶点有望在未来用于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的开发。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上,该研究还提示一种叫做PKCλ/ι的蛋白或可用作显示疾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记物。“小肠内的潘氏细胞能够分泌抗菌肽保护小肠,”文章作者Jorge Moscat教授这样说道。“我们发现维持正常数目的潘氏细胞需要PKCλ/ι,PKCλ/ι的含量随着炎症性肠病的严重程度加重而越来越少,

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是北美和欧洲的常见病,但近十余年来,我国IBD发病率亦呈逐步增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