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BST2基因多态性可有效预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对PEG IFNα的治疗应答

2024-05-18 雨露肝霖 雨露肝霖 发表于上海

较高的骨髓基质抗原2(BST2)表达有利于PEG IFNα的抗HBV效果,BST2_rs9576是预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对PEG IFNα治疗应答的有效指标。

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是当前慢乙肝的一线治疗选择,但不同的患者对其治疗应答不同,如果能有较好的疗效预测因子,将有助于优化慢乙肝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既往已有证据表明,慢乙肝患者的遗传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治疗应答,肝霖君也曾分享CFB_rs12614、TRIM26_rs116806878、IL-6_rs1800796、CYP27B1_rs4646536、PAK4_rs9676717、IL28B_rs12979860等对PEG IFNα治疗应答的预测作用。

近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蒋德科教授和侯金林教授发表研究表明,较高的骨髓基质抗原2(BST2)表达有利于PEG IFNα的抗HBV效果,BST2_rs9576是预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对PEG IFNα治疗应答的有效指标。

图片

研究方法

本研究包含了两个独立的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队列(分别由238名[队列1]和707名患者[队列2]组成),接受PEG IFNα治疗48周后进行24周的随访,通过联合应答(CR,定义为HBeAg血清学转换且HBV DNA水平< 3.3 log10 IU/mL)、HBsAg水平、HBsAg下降、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水平和HBV DNA下降来评估患者的治疗应答。通过全基因SNP挖掘策略来筛选BST2的候选SNP,并选择低连锁不平衡(r< 0.5)的独立SNP来检查它们与慢乙肝患者对PEG IFNα治疗应答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01 BST2可能与PEG IFNα驱动的HBV清除有关,并促进PEG IFNα的抗HBV作用

BST2在既往研究中被认为是一种IFN刺激基因(ISG,可在人肝癌细胞中被IFN高度诱导,并可能抑制HBV的复制。本次研究发现,经IFNα或IFNγ处理的HBV感染细胞中,BST2的表达水平以剂量依赖的形式被IFNαIFNγ显著上调。这一现象表明,BST2可能与IFN介导的HBV清除有关。

在对BST2质粒或空白质粒转染的HBV感染细胞进行IFNα或IFNγ处理后,研究者发现,BST2过表达的细胞显示出较低水平的HBV DNA,其中,IFNα刺激的BST2质粒转染细胞还表现出较低水平的pgRNAHBsAgHBcAg。与之相反,经小干扰RNA处理的BST2沉默的细胞中,HBV RNA、HBsAg和HBcAg对IFNα的应答则明显受到抑制。以上结果表明,BST2表达水平越高,细胞对IFNα刺激的应答越好。

图片

图1 细胞实验结果

(a)用不同浓度IFNα或IFNγ处理HBV感染细胞后,检测BST2表达。

(b - d)用BST2质粒或相应的空白质粒转染HBV感染细胞,然后用IFNα或IFNγ处理,检测细胞内HBV RNA (b)、HBV 3.5-kb RNA (c)、HBsAg和HBcAg (d)水平。

(e - g)用BST2小干扰RNA转染HBV感染细胞,然后用IFNα或IFNγ处理,检测了细胞内HBV RNA (e)、HBV 3.5-kb RNA (f)、HBsAg和HBcAg (g)水平。

02 BST2_rs9576是预测慢乙肝患者对PEG IFNα治疗应答的潜在标志物

通过对BST2中的所有遗传变异的筛选,研究者明确了位于BST23'UTR 的rs9576 (G > T)是唯一一个与两个慢乙肝患者队列中的HBeAg血清学转换和CR率有统计学相关的SNP。

在排除了BST2_rs9576与患者的基线人口学特征和基线HBV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后,比较了两个队列中携带rs9576 GG基因型和携带rs9576 GT + TT基因型的患者的治疗应答,结果表明,在第72周,具有rs9576 GG基因型的患者表现出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队列1、2和合并队列,分别为8.21 × 10-4、0.005和4.35 × 10-5),同时,rs9576 GG基因型与队列1中较低的HBV DNA水平(= 0.004)和较大幅度的HBV DNA下降(= 0.017)显著相关,并与合并队列中较大幅度的HBV DNA下降(= 0.042)显著相关。

此外,rs9576 GG基因型携带者的CR率高于GT + TT基因型携带者,尤其是在第72周时(队列1:= 0.003,队列2:= 7.11 × 10-4,合并队列:= 7.12 × 10-5)。在消除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之前和之后,队列1(= 0.003和= 0.003)、队列2(= 0.001和= 0.001)和合并队列(= 1.39 × 10-5= 1.99 × 10-5)中的相关性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rs9576 GT + TT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G基因型携带者在第72周时的HBsAg水平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队列2和合并队列中,在给定时间点内,携带rs9576 GG基因型的患者的HBsAg下降水平持续高于携带GT + TT基因型的患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边缘显著性,然而,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控制其他因素后,rs9576基因型与HBsAg水平或HBsAg下降幅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图片

图2 队列1、2及合并队列中BST2_rs9576基因型与PEG IFNα治疗应答的相关性

03 整合六个SNP的多基因评分(PGS)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接受PEG IFNα治疗的慢乙肝患者的治疗应答

该团队既往研究已发现另外5个可能影响慢乙肝患者对PEG IFNα治疗应答的SNP,包括TRIM26_rs116806878、CFB_rs12614、CD55_rs28371597、STAT4_rs7574865、GNLY_rs11127(有利等位基因分别为C、C、T、T、C),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将以上5个SNP与本次研究发现的BST2_rs9576(有利等位基因为G)整合并创建了一个新的多基因评分(PGS)模型,对于每个SNP,纯合非有利等位基因、杂合和纯合有利等位基因的分数分别为0、1和2。

通过对PGS模型与两个队列患者的治疗应答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PGS评分与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水平和HBV DNA下降幅度显著相关。在72周内,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下降幅度稳步增加,而HBV DNA水平随着队列中PGS评分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同样,接受PEG IFNα治疗的患者的CR率在第244872周均随着PGS评分的增加而上升,排除其它因素影响前后,队列1、2及合并队列中PGS值与CR之间均存在着稳定的统计学相关性。此外,PGS评分越高,HBsAg水平越低,HBsAg下降幅度越大。在排除其他参数的影响前后,组合队列中PGS评分与第72周时HBsAg水平或HBsAg下降幅度之间的关系始终显著。

图片

图3 队列1、2及合并队列中PGS值与PEG IFNα治疗应答的相关性

研究者还使用ROC曲线对本次新构建的PGS模型与之前仅包含5个SNP的PGS模型进行了对比,比较两个模型对第72周时CR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新构建的带有BST2_rs9576PGS预测性能得到明显提升,且BST2_rs9576的权重大于任何先前报道的SNP。

综上所述,PGS模型可提高预测性能并较好地预测慢乙肝患者接受PEG IFNα的治疗效果。

肝霖君有话说

随着PEG IFNα治疗慢乙肝有效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累积,临床专家们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对PEG IFNα疗效的预测上,以求对慢乙肝患者进行个体化更精准的治疗。既往研究已发现多种可用于预测PEG IFNα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包括了血清标志物,如基线HBsAg水平、HBsAg的组成、血清IL-5的水平等,也包括了上文中提到过的遗传学标志物,更多的标志物也在不断更新中。将多种标志物结合起来构建预测性能更高的模型无疑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中将6个SNP合并构建了多基因评分模型,相较于单个SNP明显提高了预测性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陈新月教授团队也曾将数种SNPHBV病毒学和血清学指标联合构建预测模型,同样得到了满意的预测效果。随着对PEG IFNα治疗效果预测标志物的研究深入,预测的指标和模型越来越多,如何能确定简单方便且效能更高的模型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未来PEG IFNα治疗慢乙肝必定会朝着精准化的方向发展,帮助更多患者获得临床治愈。

参考文献:

Chen J, Hou J, Na R, et al. Higher BST2 Expression Promotes the Anti‐HBV Effect of IFN‐α and BST2 Genetic Variant Predicts PegIFNα Treatment Response of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J].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24, 115(2): 361-37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05437, encodeId=e65f220543e8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15a534256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慢乙肝#</a> <a href='/topic/show?id=157d1146143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HBeAg阳性#</a> <a href='/topic/show?id=1efd1146156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骨髓基质抗原2#</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4614, encryptionId=157d1146143f, topicName=HBeAg阳性), TopicDto(id=53425, encryptionId=315a5342562, topicName=慢乙肝), TopicDto(id=114615, encryptionId=1efd1146156c, topicName=骨髓基质抗原2)],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May 18 22:12:33 CST 2024, time=2024-05-1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期刊导读】慢乙肝患者干扰素间歇治疗平台期的发生可能与树突状细胞的亚群表型变化有关

慢乙肝患者HBsAg缓慢下降的平台期的出现与树突状细胞(DC)的亚群变化,尤其是CD141/CD1c双阴性髓系树突状细胞(DNmDC)的频率降低和成熟受损有关。

【期刊导读】抗病毒治疗可使伴有肝脂肪变性的慢乙肝患者获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并降低肝纤维化进展风险

无论HS严重程度如何,慢乙肝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都表现出较高病毒学应答率;此外,抗病毒治疗与较低的肝脏纤维化进展风险独立相关,尤其是对于合并轻中度HS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并未对患者的糖脂代谢产生影响。

【期刊导读】高分期刊:慢乙肝患者获得临床治愈后肝脏免疫环境显著改变

近期,Journal of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新加坡研究深入探索了慢乙肝患者获得临床治愈后的免疫环境改变。肝霖君精选部分重要数据与大家分享。

【愈见乙肝2023】一对HBV DNA、HBsAg和HBeAg高水平的母女经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均获长期持久的临床治愈

本期将分享一对HBV DNA、HBsAg和HBeAg高水平的慢乙肝母女经个体化抗病毒治疗获持久临床治愈的病例。

【期刊导读】吴超教授团队:预测慢乙肝患者HBsAg血清学转换的新指标——基线HBsAb特异性B细胞

基线时存在HBsAb特异性B细胞的慢乙肝患者经PEG IFNα治疗48周更易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HBsAg降幅也更显著。

【AASLD2023速递】慢乙肝孕妇的T细胞免疫呈动态变化,产后其主要发挥促炎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侯金林教授等在AASLD 2023大会摘要中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孕妇的T细胞免疫呈动态变化,妊娠期以抗炎反应为主,而产后以促炎反应为主。

【AASLD2023速递】荟萃分析:低病毒载量的慢乙肝患者也需要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

研究表明不同基线病毒载量的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相比未治疗的肝癌风险均降低,低病毒载量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迫切需要更多的临床对照研究以提供支持。

【临床治愈集结号】不同类型慢乙肝夫妇通过不同治疗策略齐获临床治愈

本期将与大家分享优势和非优势慢乙肝夫妇分别通过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的连续治疗和间歇治疗策略齐获临床治愈的病例。

【期刊导读】qHBeAg是核苷经治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获得HBeAg清除的强预测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基线与治疗过程中的qHBeAg是患者获得HBe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模型AUC ≥ 0.82。

【期刊导读】qHBeAg是核苷经治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获得HBeAg清除的强预测因素

近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涛教授团队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对HBcrAg水平与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和术后复发风险的关联进行了系统回顾。